網頁

2012/05/01

期刊發表-書評:當肯.布查納《耶穌的協談風範》-2011年1之月


*這是近年來第一次刊在期刊上的文章,也是我的"積分"~"哲學與文化" 38卷第1期  2011年1月
如果是諮商者,這本書是非常好的參考書,推薦給需要的人!

作者:當肯.布查納 (Duncan Buchanan)

書名:耶穌的協談風範 (The Counselling of Jesus)

譯者:吳品
出版者:台北市:橄欖基金會
出版時間:19952

壹、一本以耶穌為中心的協談專書
這本書是當肯.布查納以畢生與無數人接觸後的結晶,許多人尊稱他為協談專家和屬靈導師;他在南非格拉罕鎮(Grahamstown)擔任聖保羅神學院院長,也是當地基督教界的領袖之一。作者在引言中提到,寫書的兩個動力是:一,耶穌協談方法的書從來沒有人寫過;而且他反對專門於一家之言,並對於協談學說宗派林立、門戶森嚴感到反感。因此作者是任意擷取需要的資源,重要的是如耶穌一般,祂不拘泥於某種方法,把人帶到神的國度去。二,作者認為心理學界、社工界「壟斷」協談,使不少人以為協談是這些學科的特權。如果我們可以從耶穌基督中找到寶藏,就可以在基督內建立創造性的關係,並以耶穌為學習的對象,協談者才能靠耶穌的名幫助心靈受創的人。
全本書總共有十二章的篇幅,首先在第一章「阿爸父」就明白指出「耶穌是世上最好的精神科醫生。」作者引用一位醫學博士在醫學院臨床演講的內容,並且詢問位這博士為何如此說,這位博士的回答是:「耶穌瞭解人,以個別的個體看待他,叫他們無法隨便找藉口搪塞,使他們擁有一個完整的自我,而這是別人無法做到的。」。
作者首先指出,耶穌能在人格和事工上都完美無暇,是因為祂的生命是整合的,而且祂的內在有一股源源不絕的力量,是耶穌和天父深厚的關係,以及祂獨特的本性;並藉由此來思考耶穌的救恩工作、邪惡勢力與天父的關係。耶穌要把人們從罪惡和邪惡的勢力中帶到神的國度,祂有神的權柄,祂知道如何運用神的權柄,這些在耶穌的禱告中,可清楚地看到,耶穌的權柄是來自於天父,耶穌與天父的關係是極其親密,即使耶穌外在是忙於工作,內在仍是藉著禱告、以及神的內住,不斷地來到神面前,靠著這親密的關係來面對世界的罪惡。
在此章中,我們看到耶穌與天父有著僕人的關係,主要的僕人品格就是順服天父,當我們看到耶穌如何順服天父之後,我們才能了解在耶穌遇到許多外在困難或內在壓力時,耶穌如何克服它們。作者提出了聖經中耶穌遇到的有關罪過、試探、害怕、羞辱、敵對、孤單、忿怒等等各種情緒,耶穌如何面對,耶穌同樣經歷了我們人類都會經歷的各種情緒,但因為祂與天父的關係深入而且堅實,祂認識祂自己,也因著這樣的自我認識,而能在權柄上站立得穩。
作者也鼓勵所有的協談者,要先認識自己,接受別人真誠地告訴自己我們的樣子,不要對自己存著幻想。要學習耶穌與天父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領受因此關係而帶來的權柄,成為天父的兒女。順服聖靈的帶領,不要忘了只有聖靈才是真正的諮商者,作者提醒所有協談者,我們只是代理人,神要藉由我們到人的心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因此,作者鼓勵所有的協談者,多禱告,俯伏在聖靈前,體會阿爸父的愛,耶穌就在每一件事當中。
貳、傾聽情緒
作者以專章談「傾聽」,並且強調,傾聽不只是一種學習而來的技巧,更是一種聖靈的恩賜,傾聽是對別人愛的關懷,也是協談員摒除自我意識,讓來協談者成為協談的中心,而不是把自己的經驗強加諸在別人身上。讓傾聽成為協談中重要的態度,先傾聽來協談者想說出的感覺,進而能幫助他們能跳脫出自己的感覺;傾聽能幫助協談者集中注意力,看到來協談者的真正問題,然後才能真正地去愛他們原來的樣子,而不是要他們按照我們想要的樣子。因此作者提出傾聽應有的投入,包括聖靈所賜的分辨與認識恩賜,都是協談員必要的裝備。
協談失敗常常是因為傾聽的技巧出問題,作者提出了協談者要注意之處;而且最糟的是,坐著聽的人對講的人一點都不關心,這樣的漠不關心可說是犯了驕傲的罪,根本不可能做一個好的協談員。
耶穌在協談上真是一位好的模範,祂針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回應,耶穌真正地在傾聽,並且帶來改變;作者特別強調耶穌的傾聽是雙向的,祂一方面傾聽人群,另一方面也以禱告不斷地傾聽天父的話語。在本章中,作者提醒所有的協談者禱告的重要:「我們必須停下來,好聽得清楚。」否則協談員只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已。
作者要協談者停下來靜聽之後,真正的工作才開始,而不是以為找到答案了!傾聽包括理解與分辨,包括聽出矛盾之處與省略之處,這樣的傾聽會改變協談者自己的生命,作者強調,傾聽是冒險的行為,因為協談者將被來協談者帶入他的生命、思想模式、或是價值觀、或是期盼當中,但是傾聽能幫助協談者自由地聽,而協談者也要傾聽聖靈的帶領,幫助來談者的生命再生,甚至帶出救恩。
接著,作者以三章的篇幅談論來協談者最常有的三種情緒:恐懼、焦慮、忿怒。協談會使人去面對恐懼,但真理會使人得到自由,作者相信,只有以信心,才能克服害怕與恐懼。而焦慮是緊鄰著害怕而出現的情緒,作者給試圖給焦慮下定義:「焦慮是人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受造性。」因此作者特別提出意義治療法的維多.法蘭克(Victor Frankle)的觀點,幫助人去超越焦慮,找到信心。而且,作者認為對付憂慮唯一方法就是讓神居首位,信仰神並不是表示從此一帆風順,而是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了定向和意義,讓焦慮要淹沒我們時,可以找到盼望!
對於忿怒,可說是人生中稀鬆平常的事,作者以所處在南非的實地經驗告訴讀者,暴力很常被人使用的表達方式之一。在忿怒的反應中,常常隱藏著害怕、被拒絕等情緒,因此作者提出了耶穌面對忿怒與如何協談的方式,並且提醒協談人員,要幫助忿怒的人與神柔和地同在。協談者需要辨明生氣的正當理由,並且幫助來協談者把怒氣轉化為具有創造性的力量。作者也提到沮喪也常隨著忿怒而來,因此作者提醒協談者,注意來協談者是否會將沮喪轉成自我控告、憂鬱等情形,要幫助來協談者住在這位愛的神裡面,不要單憑己力,而是全然順服神,讓神賜力量使人勝過一切,並住在祂內。
參、如何幫助來協談者
作者以三章的內容分別談論如何幫助來協談者,分別是「自我接納」、「悔改與饒恕」、「施與受」,這些章節都有一個核心概念,就是耶穌在這些議題上如何做,可以教導協談者如何面對這些議題,作者分門別類地一一提出耶穌以現在協談的觀點所做的意義,將耶穌的做法落實於協談中時可以如何實行。
在文中,作者讓讀者看到耶穌如何接納一個不被同族人接納的人(撒該),並且指出在這件事上協談的意義為,幫助人從協談者的身上看到耶穌基督,這些尋求幫助的人是需要被愛、被神接納,依照神的方式來看待自己。作者並且討論到,來協談者需要有群體的接納,否則前面的協談可能會功虧一簣。
而作者認為,「悔改」與「饒恕」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做到的事。因為人們很常掩飾或隱藏自己的罪,或是把罪推給別人。有些人會以無知來表示不知自己犯錯,但這並不代表會少受一點罪。作者以簡要的方式提出了罪的數種可能性,之後討論耶穌對悔改與赦罪的教導,耶穌要我們赦免別人的罪,如同天父赦免我們的罪,而饒恕是我們與神的關係的核心,饒恕的心與悔改的心是相互補足的,是人能達到完全和得救的兩個重要條件。
緊接著得救的就是救恩,作者明白指出,沒有救恩,協談就沒有出路。因此,耶穌的十字架是悔改的焦點。十字架是大多數剛來協談者都不會想要的,但耶穌用十字架向人保證,救恩已到,這是神對人的接納,祂已經赦免了我們。當人們定睛在祂身上,祂可以給我們保證,雖然悔改有痛苦且不可避免,但一定會有喜樂。悔改會讓人再次轉向神,回復人的完整形象,並活出豐盛生命。作者也花了一些篇幅討論報復、怨恨、通靈的問題。並在最後提到有些來協談者是被迫而來,他稱為「浪子症候群」,作者提醒協談者,給這些人充分的自由,任他去,並且愛他。只有在人暸解他無法得勝、自尊心被粉碎、人際關係被破壞無遺時,他才有可能悔改,才可能有新生命。
人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地會有相互依賴的情形,它是生命的一部分,許多好的人際關係中都有這一部分,而這部分也是「施與受」。作者提出協談過程中,施與受有兩種不同的情形:
1.幫助來協談者靠著主耶穌所賜的力量,效法主的施與受。
2.協談過程中協談員的接納就會帶出施與受的學習。(109)
因為作者認為,協談者可以從來協談者身上得許多珍貴的愛,使自我的生命更加豐盛,而不是只是一昧地給予。耶穌給門徒洗腳的故事表達了施與受,都是愛的一部分。耶穌是一位施予的神,「給」是神與人關係的中心,給會帶出更多的給;必會得到更多。而「受」是得救的一部分,接受表示處於神的權柄之下,接受聖靈與否,就可以區分出是屬神的人或是屬世界的人。作者強調,十字架的耶穌是神給予全人類的最大的禮物,這是施與受最高的代表,祂接受人類傾倒給祂的罪,而祂自己卻給人類新生命。
因此作者認為,協談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讓來協談者接受他最需要幫助一事。人常是等到問題大過自尊,無法獨力硬撐時,才會開始尋求協助。協談者需要注意的是,給並不是協談者的工作,而是因為他以基督的愛來愛對方,以耶穌的同理心和憐憫來愛對方、接納對方,與來協談者在憐憫裡感同身受,這是一種深度的施與受。協談者要接納來協談者的感覺,也要接納自己無法分辨與看清所有的事實,協談者要接納聖靈的能力,好使他能向別人開放,以溫和、堅定的態度直入問題的核心,清除情緒的創傷,好讓人繼續成長。這是愛,也是十字架的核心。協談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讓人經歷神,並得以完全。最後,作者強調施與受包含自由,跟隨耶穌的自由。
肆、聖經中的協談與當代協談學派
作者認為,幾乎所有協談的書都是談人需要愛與接納,這些問題的中心多少都是由於缺乏愛,因為這是罪的核心,罪破壞愛,並誤以為單憑自己就能解決是非對錯。作者強調了耶穌的十字架對人的愛是完全的,即使包括審判,神的審判包括人的信靠和順服。「審判就是那些愛黑暗勝過愛光(基督)的人,不只要活在黑暗中,而且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活在罪惡裡。」對神而言,「愛是主動的、勸慰的、向外流出審判和支持的、賜人新生命的,最重要的是新的人。在協談中幫助人認識神的愛,讓人知道在神的愛中,生命才有意義,才有盼望,是協談者首要的任務。
協談事工的主要目的,作者指出,就是「幫助人認識自己、認識耶穌、好讓他能經歷救主醫治的同在,並在此過程中逐步邁向救恩。」因此,作者反對協談是可以從書本上學來的,因為人是獨一無二,不可用框架套用,而耶穌的開放、隨時適切地與人相處正與「按圖索驥」的方式完全不同。
再者,作者也反對有一個高過來協談者本身的目標,雖是幫助人能掌握自己,幫助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們建立更好的關係,但是這樣一來,便沒有預留空間給神和愛。作者認為有些心理學的知識完全專注於人的身上,忘了救主的存在。這些書籍不知道聖靈的能力可以帶領協談者、指引協談者,並且有耶穌做為協談者的榜樣,只要定睛在耶穌身上,協談就不會走錯。因此,作者提出了相當多聖經中耶穌與人在協談上為協談者所立的種種典範。這些例子都是要告訴讀者,耶穌超越表相,獨特處理每一件事,祂賜給人自由,但祂洞察萬事,使人成長,並負起責任。因此協談者的任務就是為這種洞識禱告,使來協談者能有自由,並自我負責。
作者先再次指出耶穌與人相處的態度隨時準備好要聽人說話,讓人放心表達自己,並在問話中找出問題的核心。接著談到目前的指導學派與非指導學派的觀點,兩學派的觀點完全對立,非指導學派反對給予勸告的概念,而指導學派則相反。兩學派的動機是一致的,都是想幫助因著自己的罪而痛苦掙扎的人脫離困境。但作者認為指導學派不夠注重傾聽,而且沒有公正地運用耶穌給我們的典範。耶穌都不是兩種學派,祂使用自創的方法,幫助人看到事實的真相,並活出新的態度,以及面對死亡。因此,作者認為,重要的不是用哪一學派的方式,而是幫助人與這位施行拯救、醫治的耶穌面對面,並在耶穌內過充滿信心的生活。
最後,作者再次提醒協談者,人的歷史中有罪,罪在人的生活中,但是耶穌帶領我們脫離這些罪惡;而身為協談員,也許我們有最精練的協談技巧,但是沒有聖靈,我們就無法辨識、沒有愛、沒有觀察力、無法超越事情的表相、無法探究各種事情發生的根源,我們只能祈求神,「使我們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發現耶穌的同在與能力,由此帶領他人通過害怕與羞恥,進到順服祂的新生命裡。
伍、短評
做為一位協談者,作者不斷地提醒,要定睛在耶穌、請聖靈帶領、並住在天父的愛中與基督同行,唯有自己先在基督內整合為一,活在天父的愛裡,與神有良好的親密關係,才能做一位好的協談者。作者在此書中不斷地表達協談者需與神共處,並與神一同工作,這對教牧諮商的協談者是非常重要的態度,亦是值得推薦本書之處。
本書的重點在於強調耶穌是傾聽最好的典範,在聖經中有許多交談可以幫助協談者看到耶穌的協談方式,而作者將這些整理出來,幫助協談者看到耶穌在實行協談時的態度,而這些都是教牧諮商重要的寶藏。
在教牧諮商的領域,本書是相當值得一讀的書,不過本書不適合被歸為心理諮商書籍。作者在書中對於協談學派的嚴厲批評,將教牧諮商和心理諮商兩個不同的學門放在相同的天平上比較,實是有失公允。作者在書中以亞當斯作為指導學派的代表,並對亞當斯有相當多的批判;但是亞當斯只是指導學派中的一支,還有相當多的指導學派學者,而且也要看其他的協談學派才能有較全面性的瞭解。對於只懂教牧諮商而不懂心理諮商的人,閱讀此書後可能會讓讀者對指導學派有所誤解。因此,不建議將作者此部分的內容做為教材範本。
但作者提到,難協談時,不要拘泥於一家之言,協談者要針對來協談者的需要,截取所需要的學說以進行協談,這樣的態度卻是好的,因為協談者要開放自己做為神的工具,讓自己在神的光照下,以不斷地禱告做為協談的底基,唯有順服於聖靈的帶領,幫助來協談者的生命重新被審視、重新面對自己、學習對自己負責、面對死亡、甚至開始新的生命成為一位新造的人,如此才能真正地幫助、醫治破碎的人,這些教導是本書在教牧諮商的領域中非常值得被推薦之處。以這樣的方式幫助人靈,不但可使協談者自己不斷地被聖靈更新,也可使來協談者的人獲得新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