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5/30

未出版--依納爵靈修中的教育精神-單元二-行動

*這是個看似容易的主題,但是卻可發展出深入的反省─行動的原動力,行動中的默觀,以及"平心",知易難行,只能靠祈禱,求天主給力量去行動了。

單元二
大二:「行動」ACTION
壹、耶穌會精神中的「行動」
一、「行動」的力量來源
依納爵要求耶穌會士每天一定要做的一項祈禱即是省察,在每天兩次的省察中,可以回顧一天中的部分時光,看看自己在哪裡曾與天主相遇,在哪裡又逃避了與天主的相遇,這樣才能一再確認與天主的意願一致,反省並祈禱自己的方向是否對準天主所召叫他個人的使命,調整自己的方向,將理想的價值觀和實際的需要做一整合,下定決心做出選擇,接著就是付諸實際的行動,勇往直前。這樣的祈禱也發展了會士們的分辨能力,可以藉由省察認出天主的臨在,並能保持與天主協調一致。
在這個行動中,耶穌會士不是只關乎於個人的成就、成就感,而是在於這行動是否是天主要的,我個人是否能與天主合作,成為天主好用的工具,完成天主交在我手上的工作。而這些工作不是為我個人,而是為眾多人,為他們的靈魂的益處而做。
於是,這個行動不是只與自己有關,而且是要與他人,與天主,與其他一切受造物都有關係,而且當他是因著耶穌基督而奉獻自己,完全為主所用,去做天主要他所的事時,天主會使一切受造物來協助他,在聖經中明確指出「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就是按那些按他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1],而按著天主旨意工作的人,也會蒙受天主所特許的益處。

二、耶穌會初期夥伴的「行動」
對依納爵而言,他的行動就是將自己完全交在天主手中,他將自己奉獻給耶穌基督,包括一切物質和個人所擁有的才能、精力,把自己的生命與天主的生命相結合,依納爵不但以身做則地將自己完全交付給天主,並用神操幫助會士們,期盼每個會士都能與天主有個別的交往經驗,並且引導致事奉祂的道路上,願意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而天主的恩寵藉由他們,也分享給更多世上的其他人,於是,實際上不是人在行動,而是天主藉著這個人在行動,並且藉著這個人,把一切恩寵通傳給其他人,傳到全世界。在依納爵著力甚深的耶穌會《會憲》上這樣寫著:「本會的目的不但是賴主恩寵專務拯救和修養自己的靈魂,且賴同樣的恩寵致力於拯救並成全他人。[2]這樣的態度提供所有耶穌會士行動的準則。
依納爵的夥伴方濟薩威,在遙遠的印度傳教,他的態度與依納爵一致,從以下的片段中可以看出薩威如何與天主合作完成工作:
臥亞當地的葡國總督也被薩威的榜樣所感化,有幾次也和他一起外出傳教。總督有一次問薩威,憑他之力,他相信可以改變世界嗎?薩威回答,他只做他能做、該做的部分,他完全相信天主會完成祂的那一部分。[3]
薩威生命的目標是要把所有的人帶到天主面前,也就是耶穌會成立的目的,而他實行這目標的方法就是「與天主親密的結合」。他的方法與依納爵的方法完全一樣。[4]
同為初期夥伴的法伯爾,提到所有的工作都是來自於天主,我們是與天主合作完成每一件工作,「是天主啟動、陪伴我們的工作,因此連最小的事我們也應該歸功於祂。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與天主的恩寵合作。沒有人可以說他不能行善功,因為我們的能力是來自天主。天主的恩寵一直在我們的心外敲門,等著和我們合作。」[5]因為行動的源頭是天主,行動的力量也是天主,是天主藉由與人的合作,將工作完成。
耶穌會的初期夥伴相信,是耶穌自己召叫了每一個人,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建立了耶穌會,因此他們也只仰望天主,讓天主來保存和治理它,並持續地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天主身上。[6]這樣的態度使耶穌會一直保持原來的基礎,也是朝向未知的未來不斷推進的出發點,因此整個修會可因天主而保有活躍與強大的行動力。

三、「行動中的默觀」
天主是耶穌會和每一位耶穌會士的源頭、持續和最終目標,每一個人都應該完全信賴天主,並將自己完全交在天主手中,為了要更讚美、崇敬和侍奉天主。[7]依納爵認為,受過培育的耶穌會士將會有強烈的渴望祈禱,渴望與天主結合,應能在一切中找到天主,特別是在他的使徒活動中,而耶穌會士的使徒活動,就是會憲第3條所言的,目的是讓他人獲得救贖和成全,他們必定也會關心自己的救贖和成全,「無人能給予自己未曾擁有的」( Nemo dat quod non habet)[8]這句拉丁諺語在耶穌會初學院廣受喜愛。天主結合的渴望會在耶穌會的培育過程中不斷地加深,要克服自我意志,為了要能與天主合一而祈禱。
因此依納爵靈修逐漸發展出「行動中的默觀」,在一方面進行使徒活動,一方面也默觀天主的臨在,默觀是察覺天主的臨在,依納爵要求會士們的祈禱,至少一定要有的每日兩次省察,即是要會士們在使徒活動中找到天主,並認出天主的臨在。讓耶穌會士不只專注於自身的祈禱,也要專注於服務別人,在工作中時時刻刻與天主的旨意相合一致。

四、與行動有關的耶穌會另一項特色─「平心」(indifference)
耶穌會在創會之初,就可能面對被解散的窘境,有人問依納爵,如果耶穌會被解散,他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平靜地接受?依納爵說,他相信自己在十五分鐘的祈禱內,便能平靜地接受他畢生事業的損失,這是在依納爵身上展現出來的「平心」。我們可以看到,在依納爵和他同伴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張力,即是「對今世的具體行動全心投入,及對來自天主的創舉保持開放」[9],這是耶穌會重要的特色之一。
法伯爾常被依納爵與教宗派遣到歐洲各地工作,他總是在每次被調動時,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奔赴新的使命。因為法伯爾也有相同的「平心」,他只考慮到天主是否悅納這個行動,而不是自己收成「世俗的成果」,永遠對天主保持開放。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方濟薩威,當依納爵告訴他,要被派到印度的夥伴病倒了,需要有一位遞補時,方濟很高興、很爽快地說:「好啊,那麼,走吧!我預備好了。」[10]第二天早上就他就離開了羅馬。方濟.薩威知道這一去印度,此生可能再也無法回來見到他親愛的夥伴們,但是他還是從容並懷著對天主完全信賴的心搭船前往印度。
前任耶穌會總會長雅魯伯神父,認為耶穌會組織的特徵是:普遍性、機動性、準備心態,因為這是服從教宗,「接受其派遣」的必然結果。雅魯伯神父認為,耶穌會士要為了和平的福音開闢道路,他們就必須具備一切必要條件,是常常處於準備狀態中,隨呼隨到,一切服從教宗的命令。不論教宗要派遣他們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教宗命令一下,本來居無定所,處於整裝待發狀態中的使徒機動隊伍,可以立刻出發馬上上任。[11]在這三項特徵中,可以看到耶穌會對會士的要求就是要有強烈的行動力,另外就是對現在手上的工作保持平心,讓自身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可以準備離開,並迅速地前往另一個未知的工作。
克里斯勞尼在他所寫的《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中提出:自覺、才智、愛、英雄豪氣,是創造領導者的四個獨特的價值,在其中他認為「才智」(Ingenuity)「整個世界將成為我們的家」這個觀念,是基於耶穌會精神中的「不動心」,也就是「平心」。所謂「不動心」,就是不受處身場所以及財物的一切牽累,這類牽累往往使人對運動或變化進行不當的抵抗。所以耶穌會士可以「隨時舉著一隻腳過日子」─因為他必須隨時準備好,面對新的挑戰,並採取因應行動,同時把握隨時可能會湧現的機會。[12]

貳、耶穌會的培育
一、早期耶穌會的培育方式
依納爵在成立耶穌會之前,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找尋真正的天主旨意,在這個過程中,他嘗試了相當多條路,雖然後來發現這些路並不是天主要他走的路,但是他卻從中學習到保貴的經驗,並運用在日後培育耶穌會士。其中一項「考驗」,是要會士們經由親身經歷和實際體驗,如此才能培養謙遜的德性:
他要讓年輕人接受一些經驗或「考驗」,年輕的學者,要和他本人一樣,做「神操」、朝聖、去醫院照顧病人等等,然後才去讀書。初學者經驗這種「考驗」才能培養謙遜之德。[13]
從依納爵的要求中可看出,耶穌會要培養會士在不同的環境裡工作時,仍要保有持續熱切愛天主的心,以操練出保持平心、有活潑的心智面對挑戰和困難、並要時時依靠天主,而這也是培養領導人重要的態度。

二、現代耶穌會的培育方式
克里斯勞尼認為,一位好的領導人是需要不斷地放棄一些根深柢固的偏見、習慣、文化偏好,以及一些已經形成的僵化做事方法,反而是要以「平心」的態度來面對人生旅途中的下一個變化,自覺可以讓領導人保持平心,並且保持良好的彈性,以積極面對不期而來的機會,好能實踐不斷而來的新使命。這最主要的是要有一股穩定的力量,領導人心中要有核心的信念與價值觀,使領導人知道什麼可以變通、可以談判,但又有什麼是不能談、不能變的觀念,使領導人可以充滿自信的自我調適。[14]而以實際去做、親身體驗,從經驗作出發點的方式,是培育領導人學習放棄根深柢固偏見的好方法。讓實際的行動化為教育的語言,幫助人從與不同人的互動中學習人性,並且使人格成熟、穩定和開放。
耶穌會將這個方式實於耶穌會士的培育,也將這個「生活體驗」的方式帶入自己所創辦的教育機構中。在〈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15]中提到培育人才的模式有幾項,第一項是在前單元提到的「以自覺為人才培育的基礎」;第二項為「著重身、心、靈的完整與平衡」;第三項為「耶穌會的教育以價值為導向」;第四項為「透過愛與服務的行動,邀請學生成為『一位為別人而生活的人』」,這也是本單元的重心,在行動中以「愛」為中心,透過具體行動展現對人的愛;第五項為「邀請學生成為『一位樂於與別人相處共事的人』」。由此可看出在台灣的耶穌會士,將台灣高等教育推動服務學習的教學方法融入耶穌會的生活體驗精神,以耶穌會栽培人材的模式推動服務學習。
以輔仁大學為例,一方面由學校來推動服務學習,可分為六類的推動類型:1.全人教育型;2.專業課程型;3.共同議題型;4.共同社區服務型;5.認養合作型;6.國際合作型。另一方面,由學生自治團隊與營隊活動,其中有三個團隊:1.學生發展事務委員會;2.大學男生宿舍有自治幹部團隊;3.種子學生服務隊[16],這些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以實際參與的經驗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與關懷社會的態度。

小結
從大一培養學生有自覺開始,大二則以培養學生以行動的方式,從做中學,從服務中學習,鼓勵學生以獨立的思考、積極的參與,在服務中發掘個人的興趣與學習創新的可能性,這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負責任,學生可以透過自覺檢視個人的偏見,從中評估不同的價值觀帶給他們的影響,體會到有普遍的善與相對的善,在其中可以有所辨別。更進一步地,學生可以藉此認識自己,並學習去除阻礙他們成長的障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反省他們所獲得的經驗,讓他們體驗並學習尊重自己及他人,藉著真實地體驗世界,而面對到社會與結構性的罪惡,在這個階段所建立的價值觀就會顯出其重要性,這可幫助學生體會到,人可以致力於改善社會性、結構性的罪惡,以自己的努力帶給世界更多的美好,為更多的人爭取應有的人性的尊嚴與推動社會公義。這個過程也可幫助學生認出自己的天賦,另一方面也可能看到自己不足,可以在未來的大學歲月中學習突破或是接受自己的有限,在接受自己的有限後,才能更善用自己的長才,並且有創新的思考。

"本研究來自於輔仁大學耶穌會使命室學生價值觀培育計畫"

[1] 思高聖經版,羅馬書828b,頁1750
[2] 侯景文譯,《耶穌會會憲》,台北:光啟出版,1976年,第3條,頁25
[3] 保祿.顧定豪,《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頁56
[4] 保祿.顧定豪,《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頁62
[5] 保祿.顧定豪,《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頁86-87
[6] 保祿.顧定豪引《耶穌會會憲》134,812號,《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頁45
[7] 依納爵,《神操》23號「原則與基礎」,頁24-25
[8] 貝瑞(William A. Barry, S.J.)、杜赫提(Robert G. Doherty, S.J.)合著,張令憙、曾玉琴合譯,《行動中的默觀者─七種耶穌會靈修的創造性張力》,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56月,頁41
[9] 貝瑞、杜赫提合著,《行動中的默觀者─七種耶穌會靈修的創造性張力》,頁24
[10] 耶穌會青年使徒工作小組編,《無畏的航海者─聖方濟.沙勿略》,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36月,頁16
[11] 雅魯培著,陳雲棠譯,《耶穌會神恩的特恩》,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3年,頁29-30
[12] 克里斯.勞尼,《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頁33-35
[13] Jean-Claude Dhôtel S.J.著,滌塵譯,《依納爵這個人》,台北:光啟文化事業,19908月,頁85-86。克里斯.勞尼,《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頁33
[14] 克里斯.勞尼,《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頁33
[15] 嚴任吉,〈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頁211-212
[16] 嚴任吉,〈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頁217-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