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5/29

未出版--依納爵靈修中的教育精神-單元一-感受

*這個單元雖然是第一個,不過是很後來才寫的,因為很難寫...!我很努力地將耶穌會的"Feeling"寫出來喔~另外,看看耶穌會創會的夥伴們分享,實在是很令人感動的!希望所有讀者也分享到這份感動!而且有所收獲~

                            單元一
 大一:「感受」FEELING

壹、「感受」(Feeling)
在一般辭典對Feeling的中文解釋有「感覺、感受、感觸」、「想法、看法、信念」、「情感、感情」、「同情、憐憫」、「激動、激情」或是「知覺」、「氣氛」等,有相當廣的解釋,需看此字用在相關字句的上下文中才能有合適的解釋。

一、「感受」出現於一般經驗
每一天的生活中,人都被身旁周遭所發生的事物所影響著,這些事物可能有人說的話、人所做的事、也有可能是萬物中的變化,這些事物的發生,都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感受」:喜悅、害怕、充滿希望、傷心欲絕…,也可能是引以為恥、感到驕傲、或謙虛…等。這些感受逐漸形成我們的「經驗」,經驗有客體面,當中有情緒面或理性面,會產生個人的或團體的經驗;也有主體面,其中有一般感官的經驗或是心靈的經驗;而這些體驗、感受、靈感或是其他內在經驗產生之後,我們產生一些悟性問題,問「這是什麼?」待這些問題解決之後,便會產生「理解」,在理解中反省問題,問「是否如此?」如果能在這個反省中得到內省洞察,人就會有一個更高、更全面的觀點出現,並幫助自己做出適合的「判斷」,在判斷時繼續反省思考是否合宜,判幾決定後,如果這個判斷是關乎行動,便會將判斷付諸行動加以實踐,這可說是人類思考行為的脈絡。

二、依納爵「省察」中的「感受」
而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他看到這個脈絡,並運用於祈禱,「感受」是在祈禱的一開始,非常基礎的第一項有意識的活動。在一天當中,依納爵要求會士們要做兩次的省察,在省察時,把手邊所有的活動暫停,這個停下所有其他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聆聽自己的感受,聽我在生命中發生了什麼,注意到什麼,這些事要告訴我什麼。聆聽完自己的感受後,再開始做下一步的祈求,祈求所需要的信德與智慧來看我的經驗,祈求天主幫助我,光照我,學習以祂的眼光看我自己,看我的經驗。
        這樣的感受是要幫助省察者看到天主在自己身上如何帶領我、推動我、領導我,讓自己反省到,藉由這些事,天主要告訴我什麼。反省不是只是一個人所做的反省,而是和天主一起做反省,是一個真正的祈禱時刻。[1]
        依納爵藉由這樣的省察方式,要做省察者不斷地意識到,天主透過我身旁的人、事、物,活生生地對我們說話,而我們也更能在任何環境、任何人、任何事上遇到主耶穌基督。每天按時做省察,會增進我們與天主、與別人、與自己關係的成長,以及自我整合。
耶穌會士每天以省察做基礎,不斷地加深與天主親密的關係,讓會士與天主親密的結合成為一個耶穌會士特殊的標記,使會士在行動時,充滿耶穌基督的精神,一切的行動的力量泉源也來自於天主,同樣的,會士們同時也運用省察,幫助自己,在一切事上看到天主:天主如何居住在這個世界,居住在我內,同時天主臨在於每件事,天主的大能運作於每一件小事上。

三、耶穌會在感受方面的訓練
為了能讓每一位願意以依納爵靈修生活的操練者熟悉其靈修內容,因此耶穌會士逐漸發展出一些方式,為能使參與者熟悉並運用這個靈修方式,以達到與天主的親密結合。
其中一項是「生活體驗」,這是把自己置身於需要認識、需要了解的人、環境當中,讓自己更真實地、深刻地去體會、了解當事人的心情、感受、渴望,以及這些事實的環境、背景,讓這些人、環境影響自己,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痕跡。開放自己,接受他人的影響之後,也需要學習分析、反省和思考所看到的、所經驗的一切事務,以能更認識自己,也更認識他人,接著而能產生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與肯定人的價值。
在這樣實際去體驗的過程中,操練者會看人的社會生活,也會看到人的工作,這一方面是走出自我,擴大操練者的生活領域與視野,更了解社會的各種型態人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是增加操練者的同理心、因為認識更多而改變自己,並且從中學習聆聽天主在自己身上有何召叫,進而發展出天主賦予自身的使命。經過這些經驗後,可以幫助操練者透過這些經驗更認識基督、親近基督,也能激發個人的奉獻精神與使命。

四、耶穌會士提到「感受」的例子
依納爵的初期夥伴,方濟薩威和法伯爾,在與天主親密結合的經驗中,有全然不同,但是都極為深刻的體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依納爵在分享他的靈修經驗,並以他獨特的方式─神操─帶領這些夥伴親近天主後,這些夥伴活出與天主親密結合的生命,從以下摘錄,可以略窺一二。
◎方濟.薩威深深地被天主所愛的經驗
薩威是一位身體力行的人。當他在葡萄牙準備前往印度時,寫信給友人說:「我已經將我的希望和信賴,完全放在天主身上了。」在遭遇困難時,他更經驗到從天主而來的神慰:「如果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困難的話,這些困難將成為神慰的來源。我相信,一個真正愛基督十字架的人,一定能在考驗中尋得安息。」他警告要來東方傳教的會士準備好面對困難,將自己完全放在天主手中。......他遭遇到那麼多困難,但是同時又感受到那麼多神慰,因此在寫給羅馬夥伴的信中,他說:「在這些島嶼間往來工作是那麼危險,但是又那麼地令人充滿神慰。流了那麼多神慰的淚,一個人的眼睛也許會在幾年內就瞎了。」
就是這樣的神慰,使他忘卻了辛勞、危險、孤單,以及自己的軟弱。他完全相信是天主揀選他去印度,因此那位派遣他的天主絕對不會讓他失望,所以他應該做的只是完全信賴天主,讓天主完全掌握:「當一個人信賴天主時,他擁有一切,而且不會有死亡的危險;當一個人只信賴自己時,他什麼也沒有。」[2]

◎方濟.薩威鼓勵未來的傳教士要認識自己並謙抑自下
薩威在給未來傳教士的指導中,將他的靈修表達得淋漓盡致。他鼓勵年輕人將他們的使徒工作視為與天主親密結合的神聖之地。…「所有必須的方法」,為薩威而言是:自我認識,「盡一切天主給你的能力,努力認識你自己是誰」。薩威在受到考驗和誘惑的時刻,特別看清自己是誰。
那些只信賴自己的人,「將會迷失在小事之中,就如同他們已經在生命攸關的事中,先失去了他們的心靈。」那些厭惡自己和對自己感到羞恥的人,「會陷入活在神枯的危險中,他們不承認自己的罪,反而怪罪基督的十字架,覺得它太重,背不動」。因此,薩威堅持:「那些渴望侍奉天主的人,必須努力謙抑自下…。」
薩威深信,如果傳教士能深深地認識自己,那麼他將會更有效地幫助人靈。因此他建議未來的傳教士:「應該依賴靈修指導者,如此,經由經驗的反省,你能先照料自己,然後推己及人。」也就是說,薩威希望傳教士先意識到自己內在情感的動向,然後才能分辨別人的情感動向,並且幫助他們面對問題。薩威相信,經由自我認識,未來的傳教士將會藉著自我捨棄和謙遜而戰勝自己,而且天主會因為謙遜的靈魂而感到非常喜樂。[3]

        ◎法伯爾為天主工作的檢驗與確認自己的意向
對法伯爾來說,成為天主的僕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與天主親密的結合;如果使徒工作不是來自這親密的關係,那麼那些外在的活動都將變得毫無意義,只有因愛天主而做的工作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只為天主而做的純正意向,他認為可以用四個標準來檢驗。首先看這個行動的動機是否只為了天主的光榮?第二,看這個工作是為誰而做?行動後面的真正動機是什麼?第三。看工作的態度如何?是因為懼怕天主還是為了愛天主而做?第四,考慮天主會不會悅納這個行動?因此,如果是懷著純正的意向而做,那麼有沒有「世俗的成果」就變得不重要了。這就是為什每次被調動時,總是能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立即奔赴新的使命。他說:「我總是在收成的時候被調走,但是我相信,天主知道為什麼我不配停留在那裡。」
另外,法伯爾依賴耶穌會,將它當成是確認自己純正意向的方法,他說:「你就像耶穌會的一個肢體,離開它你就失去生命和該有的功能。」他也認為,對耶穌會士來說,兄弟之間的情誼是最有效的成全之路,因為這情誼的目的,是為了使「在基督內同屬一體的弟兄之間保持心神團結」,而這團結會幫助自己意識到自己是誰、為何在這個團體中,因此也就間接地幫助自己的成全。[4]

貳、耶穌會士在教育領域的相關運用
耶穌會不論在培育會士或是在教育機構從事教育時,都相當看重與強調「我是誰?」(Who am I?)從自身的感受開始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環境、社會、世界,同時強調「我是」(I am)的自覺,讓每一個人都培養出自我尊嚴和對人性價值的尊重,接著才能更深入地探究自身的需求,及培養出一定價值的行為原則及價值觀,來面對多樣的社會及世界。
在體會到「我是」的自我價值後,我不會因為我沒有什麼而自貶,也不會因為我有什麼而自抬身價,因為「我有」(I have)什麼外在的物質並不能影響內在的「我是」誰,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對於自我的認識培養出的自覺,可以整頓自我人生,只有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才能全力以赴地朝向目標邁進,並鼓勵人也這麼做。知道自己短處的人才能針對這些短處並去征服它們。
領導人能成長茁壯,因為:1.了解自己是什麼人、自己崇尚什麼;2.能夠看清楚可以導致他們出軌的一些不健康的盲點或短處;3.能養成不斷自我省思與學習的習慣。[5]
耶穌會士研創一套工具和作法,以塑造自覺的成員。神操[6]是最具啟發的高峰。透過這種訓練,學員逐漸知道他們的人生追求是什麼,如何達到追求目標,以及什麼弱點會使他們偏離正軌。
依納爵以自己所撰寫的神操,並親自帶領同時期創會的夥伴們進行這個為期三十天的祈禱過程,讓每一位經過神操操練的人察覺自己,在依納爵的引領之下,這些夥伴們進行了有系統的自我檢討,改變自己成為更有活力與更有專注力的人,並且啟發了他們的人生目標。每一位耶穌會士經過了這三十天的操練後,都能增加更多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
◎有內省能力,能夠有系統地內省個人弱點,特別是以習性面貌而呈現的弱點。
◎一種整合的世界觀,一種遠見,與一種價值系統。
◎對他人與對一切受造物的深度尊重。
◎珍惜自我,相信自己為人所愛,相信自己的重要性。
◎有能力摒除日常生活種種分神的事物,以進行自省,並養成每天自省的習慣。
◎衡量選擇與作成決策的方法。[7]
除了在培育時期一定要做神操外,每一位耶穌會士,每年都會以一週為期,抽離忙碌的工作,全神投入地再造他的核心承諾,並評估他在過去一年的表現。此外,耶穌會以長期灌輸的方法,養成成員不斷學習與每日反省的習慣,也因此,它的自覺技巧不乏因應改變的機制。正因為它們的設計目的就在於使忙碌的人「在百忙之中反省」,這些技巧至今仍然切實可行。
這些特質也是成為領導人的特質,這是讓耶穌會士成為卓越人材的特質,在會士們進行教育時,也運用相同的精神來培養人材,因此造就了無數領導人材。雖然這些特質很難在面試或履歷表上看得出來,不過,這些特質卻與丹尼爾.高曼所著的《EQ》中所提到的五種「情緒智商」核心能力相似:
◎自覺:覺察與了解你的心情、情緒、與動機的能力。
◎自律:控制或再引導破壞性衝動與心情的能力、不驟下判斷的習性,能三思而後行。
◎動機:其超越金錢或地位的理由而工作的一種熱情。
◎同理心:了解其他人情緒成份的能力。
◎社交技巧:管理關係與營建網路的本領;一種尋找共同立場、並營造親善關係的能力。[8]
這是描寫擁有高情緒智商的核心能力與行為,但藉由與做過神操者的特質對比,即會發現,耶穌會以神操為精神「創造」擁有這些行為與能力特質的人,並訓練耶穌會士成為領導人材。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顯示,就領導的成功而言,成熟的自覺比智商與技術性技巧還要重要。
現任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嚴任吉神父在〈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9]中提到,耶穌會在培育自己的會士和教育學校的學生方面,有長期的傳統和教育特色,其中第一項就是「以自覺為人才培育的基礎」,因為「深刻而真實的自我認識,是培育人才的出發點;而自我認識必須奠基於對生命本身無條件的肯定。」[10],重要的是「你之所以為你(to be),遠比你所擁有(to have)和你所做的一切(to do),更值得你珍惜。」[11],由此可看出,耶穌會士在進行教育時,他們要求學生要有自覺,這是相當重要的基礎。
雖然大部分的人在人生的一開始就會接納一些人生的價值觀,而且常常一輩子都奉行不渝。但是耶穌會士在教育的過程中,為被教育者和合作者提出一個價值觀,並邀請他們認同這個價值觀,進而使這群人願意為同一理想和價值觀共同奮鬥。雖然現代社會愈來愈複雜與一直在變化,但是要擁有共同的理想和奮鬥的目標,並立定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世界仍是重要且不變的原則。

"本研究來自於輔仁大學耶穌會使命室學生價值觀培育計畫"

[1] 省察完整步驟如下:1.憶起你存在於天主的臨在內。2.為所獲得的恩惠感謝天主。3.祈求察覺聖神的幫助。4.現在省察你這一天如何生活。5.以和好的話語祈禱並決志。詳細的省察內容可參見耶穌會中華省網站或單元四「洞察」,http://www.amdgchinese.org/big5/sections.php?cat_id=2&s_id=6&ss_id=14&sss_id=3
[2] 保祿.顧定豪(Paul Coutinho, SJ.)著,李驊、張令憙編譯,《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85月初版,頁64-65
[3] 保祿.顧定豪,《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頁69-70
[4] 保祿.顧定豪,《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頁99-100
[5] 克里斯.勞尼著,陳曉夫譯,《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台北:啟示出版, 20049月,頁31
[6] 《神操》為三十天的靜默避靜材料,也可以分散為更長時間的祈禱材料,內容以聖經為主,聖依納爵並提供數種祈禱方式,讓操練者選擇適合的方式。神操的特色是提高操練者的意識,使其警覺自己的動機與意向,並能分辨出來自天主或來自惡神(亦稱魔鬼)的聲音。神操為訓練耶穌會士的主要材料,也是幫助眾多平信徒找到天主召叫他們的使命與靈修方式。詳細簡介請參看耶穌會中華省網站:http://www.amdgchinese.org/big5/sections.php?cat_id=2&s_id=6&ss_id=15,神操本文請參看依納爵著,房志榮譯,侯景文校,《聖依納爵神操》,台北:光啟出版,1999年。 
[7] 克里斯.勞尼,《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頁124-125
[8] 丹尼爾.高曼著,張美惠譯,《EQ》,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頁62-148
[9] 嚴任吉,〈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經驗談〉,《神學論集》,160期,2009年,頁209-211
[10] 嚴任吉,〈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頁209
[11] 嚴任吉,〈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頁2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