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是我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念書時的學長,對我照顧有加,他突然得病以至離世,只有短短地 3個月,我只能以這篇悼念文紀念他了!
2002年暑假,我懷著忐忑的心,從台灣飛往比利時,踏上充滿挑戰的哲學之路。在魯汶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哲學院,開學後沒多久就認識了正在念博士班的Richard,能在一個充滿異國語言的學校裡遇到講中文的學長,我就像是在大海中的顛簸不已小船,遇到島嶼一樣的興奮!因著Richard在哲學院多年的經驗分享,我可以快一些適應魯汶的學術環境,他的慷慨幫助,使我在求學過程中不安的心逐漸寧靜下來。
Richard有很卓越的眼光,他特別於那年的冬天,請Melody做菜,邀請所有在魯汶哲學院念書的華人來家中吃飯,參與的同學來自中國各地、香港及台灣的碩博士學生,他希望我們大家能多互相認識了解,可以在一個自由、安全地環境中討論哲學、探討真理,他很願意建立一個平台,讓整個大中華地區的哲學素養能愈來愈提昇,幫助更多人認識哲學,並學習哲學的獨立思考方式,進而認識真理。Richard有這樣的胸襟,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當時我常常去Richard家找他討論我所不熟悉的學習內容,Richard也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他可能早已知悉的哲學知識,還慷慨地向我展示了他寫博士論文的「祕密武器」──一大片的釘牆,他尋了兩大塊跟人一樣高的木板靠在家中一面牆上,木板上整齊地釘滿了釘子,將論文中所需的引文、自己的觀點、不同學者的意見,分門別類的掛在這些釘子上,他說:「人的腦容量有限,我記不下這麼多東西,用這種一目瞭然的方式,可以把資訊重組後再排列,之後就能寫出論文了!」讓我看了真是嘆為觀止和佩服不已。果不出其然,Richard很順利地拿到魯汶大學的哲學博士,回到香港浸會大學教書。
再次和Richard深刻的交集在2013年,我參加了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所舉辦的「中國青年學者基督宗教研究暑期研修班」,我們在餐宴中相遇,便約好週末去他家拜訪。在Richard和Melody的熱情招待下,我們聊了這些年來的近況,我衷心地為Richard和Melody高興,他們終於有了可愛的Arnion,在他們溫馨的家一起欣賞美麗的海灣夜景。Richard很關心我目前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我們討論了不少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的相關議題,Richard提供不少寶貴的意見給我參考,並且很熱心地願意幫我借書,讓我感動不已。他還提到,他喜歡早上4點半起床念書,因為那個時段空氣清新,頭腦清楚,可以做思考性的工作,當時Richard在講到如何用哲學思維幫助華人時亮晶晶眼神,令我印象深刻!
今年8月初,Richard和Melody帶著可愛的Arnion來台灣遊玩,在台北與一同在比利時認識的朋友喝下午茶,並且去中正紀念堂散步、看降旗典禮,我看Richard和Arnion的互動,Richard鼓勵Arnion勇敢朝人群走近,前去看三軍儀隊的表演,也讓Arnion獨自拿著手機拍照,信任並鼓勵孩子往陌生的地方走,但父親在後方支持和保護著孩子,讓孩子可以向未知探索和發展,真是不容易。
隔天我陪著Richard、Melody和Arnion一起到北投玩了半天,當我陪著他們一家三口吃早餐時,我才知道Richard已經在飯店附近繞了一大圈,找到這家最好的餐廳才帶Melody和Arnion過來吃飯,在遊玩的過程中他也不時的體察Melody和Arnion的情況,我心中很感動Richard對妻子與孩子無微不至的細心照顧,Richard真的是位愛家的好丈夫和好父親!
沒想到在聖誕節前夕聽到Richard突然過世的消息,我的心中震驚與難過不已,Richard是在我魯汶求學生涯中尊敬又親愛的學長,得知他離世的消息,真是不捨!但我也相信,這一生極其愛主的Richard,他用自身的行動展現愛人如己的律令,現在一定有耶穌陪伴在他身旁,在天國為我們這些還在世上的親朋好友們祈禱,不要我們為他的離世而過度傷心,希望我們也能和他一樣的愛主愛人,善度在世上的每一天,直到離世的那一天。
2014/12/31
以下的這個連結是香港占中行動時,Richard至現場發放傳單的照片(2014/9/22),以及他與系上老師一起提出的理念,Richard真的是一位有理想也有實際行動的學者。
https://www.facebook.com/dashhk/photos/a.439704286111387.1073741828.430660383682444/6979647002853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