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8/21

書評:威廉‧雷柏爾,《當神父也得憂鬱症》,2015年1月發表

        關於這本《當神父也得憂鬱症》,我個人非常佩服作者,他不但勇敢地以真名發表,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之外,也敢於表達自己心中想法,堅持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醫師為止。希望這篇文章的發表,能夠鼓勵正處於憂鬱、躁鬱或有相關心理疾病風暴的朋友們,不要害怕被人知道而不去看精神科醫師與看心理諮商師,而要勇於面對自己的疾病。並且也鼓勵正在陪伴相關疾病的朋友們,你/妳的陪伴和付出是值得的,會幫助有這些疾病的朋友們不再孤單寂寞,不用獨自走在死蔭幽谷中,可以在黑暗時有一道亮光陪伴他們繼續有力量走下去,直到找到陽光。
        此篇文章是為"第五屆基督宗教諮商輔導研討會"的專題──"憂傷與盼望的諮商輔導"所寫,在【哲學與文化月刊】四十二卷第一期,整本月刊都是相關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


書評:威廉‧雷柏爾,《當神父也得憂鬱症》


作者:威廉‧雷柏爾(William E, Rabior
書名:《當神父也得憂鬱症》(Emerging from Depression
譯者:黃美基
出版者:上智文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8月三刷

      本書作者威廉‧雷柏爾神父,不只是一位神職人員,也是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工師和心理諮商師,作者經常運用本身的專業為教友服務,也會有病人找他諮商,但卻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得到憂鬱症。雷柏爾神父原本想以自身的專業背景分析自己,想以自己的力量恢復健康,但卻走不出這幽谷,在朋友的幫助之下,開始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也堅持要找到一位適合的醫師為自己診治,再加上信仰的力量,才走出這個難纏的疾病,獲得新生命。神父不只分享自身的黑暗經驗,並希望透過本書能教育人認識憂鬱症,甚至能幫助憂鬱症患者願意向外救助。

      雷柏爾神父在第一、二版時都以筆名出版,是為保護個人隱私,也因為本書是以神父這個職稱為主要討論對象,因而收到許多正負面讀者的評價,神父皆寫入書中;及至第三版作者用真名出版,顯見神父的勇氣之外,讓讀者更見到神父願幫助人脫離憂鬱症痛苦的決心。

壹、當憂傷襲來
      我們常以為得憂鬱症的人是個性軟弱或是個性有所缺陷的人,但雷柏爾神父首先就提出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堅強的人不會得憂鬱症,或是信仰堅定就能趕走憂鬱症,其實不管人有沒有信仰,都可能得到憂鬱症,因為它是一種疾病,需要對症下藥的治療它。他以自己的家族史為例,讓憂鬱症成為一面鏡子,回顧自己和家族的過去,看到憂鬱症如影隨形地在家族人中殘害肆虐眾人的身心靈;同時神父也客觀地分析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揭開自身得病的始末。
      他根據自身的經歷,提出三個可能誘發憂鬱症的原因:一、遺傳;二、壓力;三、憂傷。以這個三個誘因為基礎,提出幾個可以探查憂鬱症的問題,方便讀者查看自己或家族成員是否符合憂鬱症的症狀(20)。這三項原因被作者稱為邪惡三角,這些原因都可能會使人覺得痛苦難以忍受,會使人活不下去。
      得了憂鬱症的人,會有「反覆思考」的症狀,一直執著地一再想著同一個想法,從而以為發生過某些根本沒有的事,甚至會懷疑生命的意義而失去活下去的力量。雷柏爾神父也提出其他幾個憂鬱症的症狀,並一一探討,諸如睡眠障礙、食慾變差或變好以致於體重改變、精神不易集中、日常生活找不到快樂或滿足、持續的悲傷、一再有尋死的念頭等,都讓神父深感痛苦,不再能承受下去,所以在得了憂鬱症三個月之後,神父終於放棄自我療法,祈禱之後,試著向好友傾吐痛苦,而這位好友幫助神父看到自身最大的問題:企圖做自己的治療師和自己的救世主。於是神父終於跨出最難的一步─向醫者求助。

貳、正視憂鬱症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求醫時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擔心被熟識的人知情、藥物副作用太大而需換藥物、醫師及醫療院所的不合適等,都是雷柏爾神父遇到的問題。除此之外,因為季節變化、長期的憂鬱症所造成種種強大的負面情緒都使得神父心力交瘁,生命逐漸枯萎,因此神父更換了醫師及服用的藥物,並分享堅持更換醫師與藥物的過程,其中的痛苦都一一躍入書中,讓讀者深入了解罹患憂鬱症的各種生理上艱難痛苦與醫病關係的微妙。
      此外,雷柏爾神父分享了痊癒過程中所列的一份清單(95-101),這清單將神父罹患憂鬱症的內在痛苦完全裸露,並將清單的內容與心理治療師分享,使神父除了從精神科醫師的藥物幫助之外,也藉由心理治療師諮商的方式多管齊下,重新面對生命中各項艱難的課題。除了諮商,雷柏爾神父也寫日記、以健走為運動、減少含咖啡因的食品,並祈禱默想,以身、心、靈三方齊下,沒想到三個月後,神父真的逐漸痊癒了。
      當悲傷逐漸退去,哭泣也愈來愈少,心中的濃霧消散,雷柏爾神父明顯感受到那些難纏的悲傷離去了,他再次感受到真正地快樂了!過了兩個月,神父停止了心理治療,但仍是每三個月見一次醫師,八個月後,神父考慮停藥,在逐漸停藥中,卻發現悲傷再次回來,而且開始哭泣,醫師於是指示再度服要全劑量的藥物,並認為雷柏爾神父的病因可能是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可能需要長期甚至是一輩子依賴藥物。因此,神父對於自己,並不使用「痊癒」兩字,同時也思考,憂鬱症復發的可能性。神父自我評估,復發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但神父已學會用有效的武器加以反擊,即藥物、心理治療、放鬆的技巧、祈禱、運動等,不是用一種方法擺脫憂鬱症,而是用一大群「盟友」將它逐退
      因此雷柏爾神父強調,要教育自己與認識自己的人認識憂鬱症,諸如,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憂鬱症給生命帶來的訊息、憂鬱症與我們的思想有關、單靠信仰不足以對抗憂鬱症、憂鬱症不表示我們任由生命空轉、誰都不能保證永遠免於憂鬱症、憂鬱症教導人發揮同情心、「希望」有助於治癒憂鬱症、得憂鬱症的人需要與人接觸,以得到溫暖與支持等等,正確地認識憂鬱症,才可以自助自己復原,也可助人去鼓勵支持其他憂鬱症患者。雷柏爾神父也提供了重鬱症的診斷準則給讀者(139-140),讓傷痛的人找到正確的方向去尋求所需要的幫助,而不致白白浪費時間走冤枉路或走入死胡同。
      雷柏爾神父認為,要對抗疾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更需要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小心避免陰暗、自我挫敗的思想。負面思想會使人感到憂鬱沮喪,積極正面的想法卻會使人走出憂鬱,這個選擇權卻是掌握在每個人的手裡。

參、信仰的力量帶來盼望
      憂鬱症的強大影響會波及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包括靈修生活,它會使患者出現「靈性的白內障」,扭曲並模糊所看見的天主,而且察覺不到天主在日常生活中的臨在。這種「天主不在」或「與天主分離」的感受,會讓人打從心底感到害怕,使信仰產生動搖,似乎當靈魂落入黑暗時,平安喜樂之光和希望全都不見了。但其實,天主一直陪伴在每一個人身邊,天主的靜默不表示祂不在,以作者的體會,其實靜默的常是自己這一方,而天主一直都在,祂就是愛。如果我們承認、接受與天主疏離的體驗,而不是以反抗或把自己痛打一頓的態度來看待,當我們承認自己的黑暗,天主的恩寵就能進入那黑暗,陪伴我們一路走過,讓天主的救恩在其中工作。
      書中提到幾個以信仰為主的方式來幫助憂鬱症患者,覆手禮是其中一,雷柏爾神父認為,身體接觸能帶給人安慰、平靜和復原。其二是讀《聖詠》,聖詠中有許多篇章說出了作者內心感受,分擔內心痛苦。其三是靈修的力量,祈禱能使人得力,作者不但助人也幫助了自己。天主不只是在我們情況好之時使用我們,在生命中最惡劣的時期,天主仍舊會使用我們,如同聖保祿所說,在軟弱中,我們會生出可觀的心靈力量。其四,神父也做默想並配合放鬆,用〈耶穌禱文〉配合深呼吸祈禱,使作者能有平安幸福之感,保持與天主之間的連繫,效果良好。
雷柏爾神父在憂鬱症的纏擾中,深刻體會到救恩的意義,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自己卻沒有能力可拯救自己。救恩,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是一項恩賜。藉由天主的恩寵與力量,我們可以從最陰暗的墳墓出來,再次走入光明與生命。

肆、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教育人們認識憂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使人正確認識憂鬱症,如此一來這個疾病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在作者訴說自己生命故事的同時,也使人深入了解,這個疾病帶給患者許多面向的破壞性力量,本書作者大膽地分享了自身的經歷,也同時讓更多人看到得憂鬱症的患者依然有復原的希望。本書也可使更多憂鬱症患者願意向外尋求協助,這可以挽救許多人的性命,不致因疾病帶來的絕望而自殺。透過閱讀此書,雷柏爾神父願意培養讀者對憂鬱症患者的同情、了解、接納和愛,這是對患者最而言是最需要的恩賜,可支持病人度過難關,重新開始新生命,這些都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