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五
碩二:「更」Magis
壹、耶穌會「更」的精神
一、「更」(Magis)的意義與操練
Magis這個拉丁文在英文解釋是to greater extent, more nearly,中譯為「更多程度地、更親密地」。為耶穌會士而言,這個字的意思也就是說,以更寬廣、更深長地想法或行動去做該做的事,或是去愛,或是思考,或是去行動;要做就要的最好,做到之後要再想如何可以更好,為了天主,做到最好、最高程度、最多之後,好還要更好,多還可以更多。
聖依納爵在他所寫的《神操》[1]中,有一段是希望實際操練神操的操練者能沈思默想一個情境,有一位國王,所有的臣民、官兵都完全地尊敬和服從他,國王準備要上戰場,他要每一位要求即將上戰場的官兵,要對自我認識清楚、身份確定,國王要征服敵國,要每一位部屬與國王每天一同享用食物,每一人都像國王一樣,白天辛勤工作,晚上仍是要提高警覺,每個人才能與國王一同分享勝利的果實。在這個邀請中,可以沈思自己的感情、意志,而認同生活方式背後的價值觀、並關注個人的心意,以藉著共同的生活形態,使每人與國王有更親密的來往。
接著,由永恆君王耶穌基督取代這世上的國王,發動同樣雄心壯志的戰鬥。因為基督的精神、價值觀是如此吸引人、令人願意投身其中,因此所有能判斷、有理性的人都全心全意地自我投入。操練者在沈澱、辨別的過程中,逐漸產生愛主愛人的情懷,如此,基督愛的心意才真實的成為操練者的心意,基督的生活方針才轉變成操練者的生活方針。不過,還不止如此,除了全心全意自我投入,還要接著做的是,如何在全心全意自我投入之後,有再更進一步的行動。
耶穌會士透過這些默想沈思的操練項目,學得奉獻之後再進一步奉獻是有可能的,要有全面積極進取的衝勁與奮不顧身的活力,也就是「更」(magis)的精神。這是一種永無止境的動力,不斷地探討是否還有更偉大的方式和計劃可進行,面對挑戰和困難時思考解決之道後,再繼續思考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每一位耶穌會士在他人生的旅途中,都要在這精神層面上為他的生命找「更多」可能的形塑與輪廓。
二、耶穌會的核心精神─「愈顯主榮」─「更」精神之彰顯
耶穌會的會祖聖依納爵在他一生所體會的生活中,沒有比光榮天主更重要的事了!光榮天主是不斷地、在每天的生活中更愛天主,全心全意之後,還可以更愛天主的精神。他希望每一位耶穌會士都能「與天主極親密的結合」[2],耶穌會士在開始使命工作之前,一定要先與天主有極親密的關係,並且要充滿耶穌基督的精神,這樣耶穌會士在日後才能宣揚「全知全善的造物主天主」(《會憲》134號),如此一來,每一位耶穌會士才能「愈顯主榮」。
「愈顯主榮」是耶穌會的核心精神,為能彰顯天主更大的榮耀(拉丁文:ad
majorem Dei gloriam,簡寫為AMDG;英文:To the greater
glory of God)這個英文簡寫,常在耶穌會的各種文件、機構、學校校徽、建築物上出現,以為了提醒並明白顯示出耶穌會獨特的精神。因為「更」(magis)的精神,聖依納爵願意耶穌會士們,一生不斷地追求天主「更大」的光榮,對他人有「更好」的服務,對社會與世界能給予「更大」、「更多」的益處。耶穌會士不能滿足於現況,他們要不斷地在現況中找尋能不能「更」好,為了能光榮天主、幫助人靈。聖依納爵在《神操》(189號)中提出:「在一切事上,除了天主的愈大光榮和讚頌之外,沒有其他願望。」,這表示耶穌會士要在做選擇與決定時,要常能分辨出天主的旨意,不但要找到天主還要光榮天主,以「更能」光榮天主為目標。這即是愈顯主榮的精神。
三、耶穌會的辦學精神在「更」方面的展現
耶穌會「更」的精神,換言之是「追求卓越」,在做任何大事上都有強烈的企圖心,永遠都要做更多,要做得更好一些。這形成一股推動耶穌會士不斷向前的動力,成為一個永不止息的力量和活力。
耶穌會逐漸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在前文提到的「自覺,才智,愛心,豪氣」[3]。它們不是四種技巧,而是由耶穌會的精神培養出來的態度。這個豪氣是由「更」的精神而來,讓耶穌會士「誘發宏願」。
聖依納爵曾在為一個耶穌會團隊打氣時說,他們應該「盡力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並許下同樣好的宏願。」[4]聖依納爵這樣的態度不斷鼓勵著耶穌會士,先設想出偉大的宏願,全力以赴,從一個人,到整個耶穌會,都因著努力不懈而結出豐碩的果實。
因著這「更」的精神,眾多耶穌會士在全世界創立了許多大專院校,並全心全力奉獻自己,會士們的教學方式很特別:
數以百計的大專院校中任教的耶穌會士而言,由於有magis的鼓舞,他們得以專心奉獻,提供堪稱全球最高品質的高等教育:他們一次只教一個學生,一次只教一天。無論做些什麼,他們總是深信團隊與個人只要能訂下崇高的目標,定能有超水準的優異表現。[5]
這是耶穌會辦學原則的縮影,得到的效果成就耀眼,這是每一位會士都以團體的使命為自己的使命,共同努力出的心血結晶。會士們在「更」的精神推動下,使自己的眼光不只著眼於現況與成果,更將眼光放至未來,以追求更多、更好、更偉大的成就。由「更」的精神得以「誘發宏願」,努力實踐這宏願,並使這宏願達到最高的成就。
使學生有「盡力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並許下同樣好的宏願。」這樣的精神,是耶穌會士期待傳授給學生們的態度。
貳、「更」精神的應用
從耶穌會士的辦學精神中,不難發現,耶穌會士除了自己追求「更」的精神,他們也鼓勵他們的學生追求「更」的精神,以達到卓越。不過,「更」的精神不止讓人更精進,有時也會產生過度的情形,在過與不及之間,如何以「更」的精神維持最佳情況,以達到最後目標,並且有最好的果效,這便考驗著每一位耶穌會士與以耶穌會的精神在生活的人。以下列出幾本中書談到「更」的精神在應用上有可能產生的情況。
一、「更」的精神應用在企業領導人上
耶穌會士的「更」的精神不只應用在辦學,在耶穌會的學校教出數以萬計的學生後,學生們吸收了這些精神,也逐漸發揚光大。從耶穌會學校畢業的學生,也將這個精神應用在企業中,因為耶穌會士不止教導知識,也教導學生考慮以自身的特質發展出自己的使命。
◎追求「更」的精神導致英雄氣概[6]
追求「更多」的領導必然導致英雄氣慨。每一個人都會考慮他或她的使命,將使命個人化,並加以塑造,這是英雄氣慨之始。無論是在大型組織內或獨自一人工作,只有經過個人化的使命才能讓人奮發進取。而且,只有在使追求「更多」成為一種反射性的日常習慣以後,英雄氣慨才能持續。追求「更多」的領導人不會以隨波逐流為已足,也不會安於現狀,他們會無止境地尋求更多、更偉大的事。這類領導人不會一廂情願地希望情況轉變,他們會設法促使情況轉變,或盡量利用情況。他們不會坐等黃金機會到來,他們會在機會中找黃金。
英雄所以能脫穎而出,所以能比常人偉大,只因他們能追求超越本身自利的目標。傳統的英雄角色典範,往往強調的只是在極關鍵時刻顯現的絕大勇氣。但英雄氣慨並不限於這些罕有而特別的機會。那些展現著勇氣、高尚情懷、與雄心壯志,在一種個人化意識上追求「更多」,不斷邁向自我提升目標的人,同樣也是英雄。
◎「更」的精神創造出無限可能[7]
追求更多的英雄式領導,使人訂定恢宏的目標,使人朝更多、更偉大的宗旨努力不懈。羅耀拉(會祖聖依納爵)曾呼籲義大利的耶穌會學員「懷抱偉大的決心,許下同樣偉大的意願」。他提醒另一個耶穌會團隊「平凡無奇的成就」不應滿足他們追求至佳的雄心壯志。他的副手納達爾在歐洲各地奔走、為耶穌會新進學員的培訓工作操勞時,也一再訓誡學員們無論從事哪一行,「不要以只做半調子為自滿」。天文學家克拉維斯,也曾在羅曼諾學院想到,有一天能培養出「頂尖人才散居不同的國家和王國,像閃閃發光的寶石一樣」。
這些話很像是出自老闆口中的那些高調,只不過事實是,這些耶穌會的領導者真的相信這些話,而且他們本身還以身作則地實踐。他們不僅自己過著追求「更」的生活,不僅教導學員什麼是「更多」,他們還邀請每一位學員考慮並投入這種生活。學員們接受了這項建議,全球各地的耶穌會士開始為追求「更多」而努力,他們的進念與行動使得他們無論做的是什麼,都像是在進行「今天世上最偉大的事業一樣」。當抱持如此信念的會士人數達到一定程度時,這種信念逐漸成為一種自我實踐的預言。追求更多的英雄們為他們的工作帶來活力、想像力、雄心壯志、與進取的動機;餘下的事自能自我料理。
英雄豪氣使一個人既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也是不屈不撓的實事求是者。方濟.沙勿略(或譯方濟.蕯威)奉派前往印度,卻構思了一套經營整個亞洲、極度不切實際的計劃(雖然極度不切實際,他後世的夥伴們確實做到了)。耶穌會的中學教師只能在課堂上更有的空間工作,但他們的英雄豪氣並未因而受損。他們的英雄豪氣的量度標準,不會在於機會的規模,而在於面對會、作出反應時的反應品質。英雄式領導人不會等待時機、直到重大時刻來臨時才大顯身手;他們會把握手邊每一個機會、盡可能從中汲取利益。英雄豪氣存在於一種勇於獻身的高貴氣質,它使人獻身於一種目標更遠大、更崇高的生活方式。
二、「更」精神落實在工作與學習中的張力
即使在耶穌會士間,當「更」的精神要落實在工作上時,都會造成極不同的看法,耶穌會士在一起共同工作時,可以發揮極大的功效,但是因為對工作有完全不同的態度,也會在工作上造成分裂。這在耶穌會士之間,當工作的態度不同時,就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張力。
◎工作本身是否有價值的張力[8]
共同工作使人團結:大家一起策劃、一起動手,天天會面交換消息、分享樂趣、認識同樣的人、有同樣的興趣、一起期待計劃完成、再一起開始新計劃。參觀一座有共同工作的耶穌會士團體,聽聽他們談話,你會發現他們所提的事物,有很多對客人是陌生的,對該團體的人來說,卻是家常事物。共同工作使人團結。
共同工作使人團結,不同的工作心態卻使人分岐。我們今天面對工作,有兩種極端相反的心態。對某些耶穌會士而言,工作本身是有價值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有積極而重要的價值,就社會道德來看,它證明我們行為的正當性,它說明我們服務熱誠,也具體表達我們向世人傳揚天國福音的使命。一個好耶穌會士必是一位勤勞工作者,人人幾乎不用說而可以感覺到:一個辛勤工作的耶穌會士,不管有什麼別的缺點,必是一位良好的耶穌會士。
對另外一些耶穌會士來說,工作本身並沒有價值,它只不過是一個無所謂的工具,在聖依納爵的術語上稱為「受造物」,它只能幫助人達到目的而已。的確,工作可能過度或扭曲,可能出於惡意,也可能造成災害。由現實狀況來看,簡單的說有些耶穌會士工作太多,另外一些人卻又工作太少;那些工作太多的人,盼望別人也都像他們多多工作,而那些工作太少的人,希望別人不要打擾他們的工作方式。其餘的人都處在這兩大類會士的陰影之間,往往就在同一個組織之間,一起工作摩擦分岐在所難免。
這一位西班牙籍的耶穌會士華雷仕(Carlos
G. Valles, SJ.),被派到印度創辦大學與教書,並辛苦地學習了印度當地語言古剎拉諦語,及至後來精通此語,這是他以古剎拉諦語演講後的心得;可做為耶穌會士辛勤學習和工作而獲得成果的一個實例。
◎努力學習和工作以獲得果實[9]
我有一次很感動的經驗。我應邀到印度的魏地納卡城(Vidyanagar)做專題演講來紀念白卡卡(Bhaikaka)。這是古剎拉(Gujarat)地區最龐大的教育機構,內有獨立的大學,並分設很多學院和宿舍,初次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為學習古剎拉諦語(Gujarati),這已經是多年以前的事了。白卡卡校長是這座大學的創始人,我初次與他談話的那一天,是為向他申請入學並住校,進入這個唯一從草創時期建立至今的學院。距我應邀來演講的這一天,恰好是三十週年,這實在是種巧合。當天他約我在「芒果樹下」見面,芒果樹下就是他的露天辦公室。那棵芒果樹,為了紀念他特別保留了下來,大樹週圍逐漸蓋起了大學城,就在那棵芒果樹近旁可以看見芒果樹的地方,我做了演講。我的講話發自內心,我也提到今天是我拜訪白卡卡校長的三十週年,為我紀念當年給我一切方便使我學習印度話,那天我特別使用印度話「古剎拉諦」發表演講,我個人頗覺得意;白卡卡校長做夢也想不到,當年我這個向他申請住校的外國學生,竟然有一天會站在他的光榮寶座前來紀念他。演講時我說:「有些年輕人經常問我,生活如何成功?如何出人頭地?如何精通語言?我這一生從未請教過這樣的問題。假如我等著別人來告訴我:如何學會『古剎拉諦』,恐怕至今天我還在芒果樹下等著(說時我用右手指著那棵芒果樹),而不會站在各位面前。但是我有需要,我也知道我需要什麼,我採取行動、我追求、我奮鬥,最後也得到了。這些樹、這塊土地可以見證我當年所承受的勞苦,和我所投入的心血。我曾發誓在校園內不說一句英文,也曾拙笨的加入我還聽不懂的談話,連續幾個小時練習寫作,卻沒有人肯修改,我在錯誤、微笑中飽嚐了學習外語的挫折感。欣賞成功,讚美成功,可謂輕而易舉。可是,今天我要各位記住:那條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漫長而崎嶇難行的!」說到這裡,我很激動,聲音有點顫抖;現場數千聽眾鴉雀無聲,使我感覺到一片肅然起敬的氣氛。我一生勤勞工作,我體驗過工作的苦楚,我也品嚐到了工作的果實。
每個人都需要有平衡的生活,任何人都不例外。如果說「更」的精神展現於中庸之道,那麼,在中庸旁有「過」與「不及」的兩側,在「不及」這一邊可說是「懶惰」,在「過度」的那一邊可說是「狂熱」。當這應用在讀書上,有些學生過度用功,有些學生又過度懶散,在過與不及之間,如何找到中庸之道,學生需要不斷地自我認識、學習自我實踐,也需要教師的協助,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走出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地發揮「更」的精神。
◎大學生活值得努力充實[10]
有一次,我在《古剎拉諦周報》上寫了一篇學生的故事,我對那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老實實地告訴我,你讀書有多麼用功?」他是一位優秀的學生,深得所有教授們的愛護,任何考試都難不倒他。但我對他還是懷疑他的表現沒有盡力,因此我直截了當地問他:「你下了多少功夫來讀書?」他的回答就像我的問題一樣率直:「老實說,我知道照我的能力,我連一半的功夫都沒有用。」於是我嘲笑他說:「你多大啦?二十歲嗎?那也只能算你十歲,因為你只用了你一半的生命。你有兩眼、兩耳、兩手、兩腿;而實際上你是跛子、殘廢、獨眼瞎子,因為你只用了你一半的能力,聽覺只用了一半,你算是個半生半死的人。」有人把周報上的這篇故事剪了下來貼在大學的佈告欄上。那一週,我的信件增加了很多。這個故事在大學和宿舍內傳遍了,但沒有人發現這是一個耶穌會士的故事。故事中的學生是一位年輕的耶穌會修士,有天賦、聰明、伶俐,卻很懶惰;能力用一半、加油加一半、工作做一半,他從未發現自己的本質。直到後來發覺自己浪費青春時,面臨了個人生命中很嚴重的危機。
我並不是說,一個年輕人在大學不讀書,就是浪費青春。我也不是說,在大學讀書,就不算浪費青春。讀書與不讀書並不是重點。我要說的重點是:如果讓青春歲月虛度,而未學會生活紀律、穩定的工作習慣和自我激勵的標準,你的後半生大概就要因散漫、空虛、和挫折而痛苦。進入生活,而沒有謀生技能;參加競賽,而沒有練習;玩遊戲,而未掌握遊戲技巧。一個優良的職業選手,是決不會這樣做的。
三、「更的精神」與「過度的精神」之間的張力
「更」的精神很容易被誤會為「過度」的精神,在這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差距,當「更」的精神一直在正向、積極的方向使用時,並沒有過度的問題;但是當「更」的精神被滲透入了自私、驕傲等負面精神時,「更」的精神就會變質為「過度」的精神。在這兩者上面的區分與查驗極需要小心謹慎,在耶穌會的訓練中,非常強調省察,透過每日的省察,幫助自己走在天主的道路上,不要偏離天主,確實以「更」的精神過每一天的生活。
◎要辛勤工作但需擺脫工作慣例以得自由[11]
我必須把立場交代清楚:我很重視勤勞工作,受的教養是勤勞工作,我以勤勞工作為生,我喜愛勤勞工作,我的成就全靠勤勞工作,深信任何人都需要勤勞工作,每位耶穌會士,若想生活充實、問心無愧、立功立德,更應當勤勞工作。我很看重自我節、生活有規律、作息準時、愛惜時間、追求卓越、堅守標準、充實生命中的每時每刻、作任何事務必盡心盡力。我會腳踏實地的認真工作,凡我走過的路,都要留下腳印。
後來我才逐漸發現在我和別人的生活中,工作本身可能會變質,而且也多次真的變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衝動、會上癮的癖好、個人崇拜的偶像、不正當的掩護、偽裝的假面具以及逃避現實。工作會妨礙成長、壓抑喜悅、遏止生命。因此為我自己,也為每位耶穌會士,我所希望的是:第一、先養成工作的習慣,得到徹底的磨練,學習紀律,達到標準程度,嚴格自律,甚至「一根蠟燭兩頭燒」,盡量消耗自己。第二、要使自己擺脫那個要命的工作慣例,擺脫那個追求成就的急迫感,擺脫那個事事爭先恐後的衝勁,擺脫追求完美的堅持。這樣在自由的氣氛下,你的習性才容易發揮。解脫束縛的感覺令人愉快,但沒有辛苦,就不會有解脫。
在工作狂熱與工作懶惰的部分,雖然這例子是耶穌會士的例子,但也可應用在一般人身上,生活有不同的支柱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家庭、友誼、工作、信仰…等等,工作只是其中一項,如果有任何一項支柱不平衡,便會造成整個人的傾斜;同樣,如果工作過於懶惰,也會失去工作的意義。
◎工作狂熱如毒品[12]
工作會使人上癮,它應當掛上一個警告危險標籤。工作的毒性也像毒品一樣,開始時使人覺得舒服、快樂、興奮。為一個健康創業的年輕人,工作能為他帶來極大的滿足感,早期的成功滋味有如人間仙果。緊接著便是要求增加劑量,更多的海洛英、更多的工作。身體方面的一切行動,都應當隸屬於經濟學上的報酬加減定律,要維持一定的報酬,必須增加藥劑的量,加量再加量;接工資伸縮條款增加,加班工作,一再加班。毒癮終於發作了,沒有毒品就無法生活下去。為掩飾工作狂熱之恥,他善於引用神學作藉口:「耶穌會士永不退休」、「很多人需要我」、「我的堂區內只要有一個人挨餓,我就不休息」、「我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職責所在,義不容辭」…。毒癮就這樣自然發展下去,它剝奪了一個人的生活樂趣。
我認為一個耶穌會士的生活,是靠三根支柱撐起來的:信德、工作和友誼。這三根支柱若是同等的穩固、平行、均衡,就能使人健康愉快,支持人善度聖召生活。倘若其中任何一根支柱變長了,與別的兩根不再對稱了,整個建築物就有傾斜的危險。
◎工作過度與工作不及之間[13]
過度狂熱工作至上癮的耶穌會士,會麻醉自己,苟且度日。埋頭苦幹,可以幫他逃避面對自己、反省事實;因為一旦反省,結果就必須改弦更張,把工作放輕鬆,恢復回來的面目,過正常的生活。他的省察工夫,如果還在做的話,他的良心樣樣都能反省,就是不考慮真該反省的那一點。他不能停、不能看、不能聽。他只能我行我素,到死為止,因為他不知道還有別條路可走,他也不願意知道。毒癮並不太容易治療。當我看見幾位耶穌會士埋頭苦幹的樣子:超時超量、不眠不休、聚精會神,英雄式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對於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我懷著無限的欽佩;對於他們的勞苦艱辛,我也表示誠懇的同情。
以前我給耶穌會弟兄們講避靜和談話時,出於我自己的需要,經常提到輕鬆的需要、空間的智慧、休閒的神學、假日的神恩等等。這些談話太受歡迎了,不久我就發現了我的幾位年輕聽眾,需要正相反的激勵:勤勞苦幹、延長工時、揮汗如雨、氣喘如牛……以上我列舉了兩種觀點,希望每人各取所需,各取自己所真正需要的。
"本研究來自於輔仁大學耶穌會使命室學生價值觀培育計畫"
Great sharing
回覆刪除John 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