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的兩篇書評皆是為了基督宗教諮商輔導專刊而寫,自己收獲良多,也分享給我的朋友們!
書評:谷倫神父,《沙漠教父靈修陪伴的智慧》
作者:谷倫神父(Anselm Grün)
書名:《沙漠教父靈修陪伴的智慧》(Geistliche Begleitung bei
den Wüstenvätern)
譯者:鄭玉英
出版者:上智文化事業
出版時間:2010年9月初版,2011年8月二刷
作者谷倫(或譯古倫)神父,德國本篤會神父,有豐富的靈修輔導陪伴經驗,也是德國著名作家,創作豐富;本書是作者在閱讀大量的文獻後,對早期沙漠教父(約三至六世紀)靈修指導方式做出相關性的整理,並為這些輔導方式賦予現代意義。本書分有四章,作者首先提綱切領地討論「什麼是靈修陪伴」,其次討論「靈修父親的先決條件」,之後兩章為長篇幅,其一在提出靈修指導有其特別之處,其二在於如何幫助來談者能克服生命的創傷和危機。本書不是以系統性的方式寫作,是以教父們教導隱修士不同的例子來說明內容,但仍明確指出教父們如何幫助人,並且活出自己是靈修輔導的使命。
壹、什麼是靈修陪伴與靈修輔導
靈修陪伴的內涵其實早在蘇格拉底時期就已出現,蘇格拉底所用的方式就是幫助人走向人的內心,靈修輔導不是要教導人,而是要引導人們善用內心,度一個高道德的生活。
在隱修傳統中,每一位年輕的隱修士都會有一位靈修父親給予指導,這個是幫助隱修士最好的方法。當然,早期也有靈修母親,即所謂的教母(Amma),教母同樣也有能力帶領人走向天主。不過常稱靈修父親主要的原因,是基於天主的父性,因為耶穌基督從天父那裡,為人領受了祂的父性,因此靈修父親應該效法耶穌基督,而他們同樣是很多人的表率,很多人會因為他們而認識天主。因此,靈修父親的使命,就是如同耶穌一樣,幫助求助者,成為他們心靈上的醫生。
成為靈修父親的先決條件是要具備三項恩寵:洞察人心、分辨神類、以及敏銳察覺。一位教父若能探究過自己內心的墮落,透徹認識並理解別人的內心時,他便擁有「洞察人心」的恩寵。而「分辨神類」是,教父能從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動向,分辨出這些是來自天主、魔鬼、或自己的內心。至於「敏銳察覺」是,當一位靈修父親能夠從求助者的言詞、姿態和肢體語言,透親他的靈魂深處,看出他的真實狀況和需求時,便達到了「敏銳察覺」的境界。這些恩寵不是由修習學得的能力,這是天主聖神的恩賜,需要不斷地祈禱才能獲得的恩寵。
而靈修父親必須要有「溫良」的特質,這是默觀的先決條件,因為溫良能讓心神沈靜,使理智達到默觀的境界。溫良的人不會判斷別人,他會安慰人、鼓勵人,並且同理求助者。「溫良」也是一種相信的態度,因為他先碰觸到自己的黑暗面與無能為力,並且在這之中經驗過天主的存在、仁慈與溫良,因此靈修父親也將這樣的經驗表達給求助者,溫良是一種信德的表示,讓人感受到即使我們犯罪了,天主仍舊愛我們,依然會扶助我們,並幫助我們恢復人原本被天主創造的樣貌,恢復原本人性的尊嚴。
貳、靈修指導是一門藝術
每一位年輕的隱修士所遇到的問題都不同,教父們因材施教,對每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課,為了能達到隱修生活的目的─內心平安。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真正地認識我是誰?當隱修士不斷地開放自己與天主接觸時,他也會逐漸找到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真實的、完整的,而且健全的人。因此靈修指導就需按著每個人不同的情況,運用「分辨的恩賜」,幫助人走適合他的道路,有些人需要馬上驅走內心的思想,有些人需要面對那些思想,而且要去探究它的根本原因。因此教父們需要進入對方的內心,而且要聽從天主聖神的啟示,告訴他對方需要什麼,才能辨別出要說什麼或做什麼對求助者有好處。
靈修父親會「允許所有的感覺和需要浮現」,正視它們,並且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後,才能消化自己的需求,並使需求被轉化,其中談到憤怒、性慾的誘惑等,轉化不是一條簡單、快速的路,相反的,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作者以性慾誘惑為例,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會感受到它,但又需不斷地審視它、接受它、將它獻給天主,將自身的無力感交給天主,直到天主直接觸碰到它,吸引自己到天主那裡去。
教父們有時會用「明確的指示」,有時是「以象徵性行動來答覆」,有時是以「公案」做回答,有時卻是「拒絕談話」,教父們有時會讓沈默說話,讓尋求忠告者的注意力從理論轉移到個人的具體經驗,或是迫使對方自我反省,進入更深的層次。
有時靈修父親會用「安慰與鼓勵」,扶起已受傷的求助者。如果求助者還沒有達到能夠面對問題的程度,那麼就不去揭發他的真實狀況,這時教父就會鼓勵對方,不去強調他所犯的罪。安慰與扶起,也是靈修輔導的一個重要特點,靈修父親不會讓沮喪和心緒不安的兄弟傷心離去,他們會親切仁慈地對待求助者。不過,靈修父親「不替對方做決定」,因為許多求助者都想把自己生命的責任推卸到靈修輔導者的身上,但靈修父親會提供一些做決定的參考準則。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做決定,做決定的基準是內心的平靜、思索取捨、觀察自己的心靈,從觀察當中了解什麼對我們的心靈有好處,天主會讓我們看到,什麼適合我們最內在的本質。
教父們會「謹慎引導發現真相」,也會「在歧途上陪伴」求助者,因著他知道求助者的問題,他也會「代禱與替代」,因為他知道,只有天主才能真正的幫助人,因此會為求助者代禱,甚至會因為弟子的負擔太重,靈修父親會親自扛起弟子的負擔替代弟子,使弟子不被壓垮。
參、如何治癒生命的創傷和危機
在隱修傳統中,教父們常常關注求助者的生命受創和受傷的經驗,因此輔導同時會有心理輔導與治療性的輔導,教父們不只停留在心理層面的輔導,他們超越了心理層面,更幫助人看到生命的創傷如何影響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只有傷口被治癒,人才可能與天主進到新的關係。
作者提出教父處理了各種人生的課題,例如悲傷,教父認為,之所以會悲傷,是因為我自認為高人一等,卻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訂下的理想形象。所以只要我尊重別人,且不再鄙視別人,我就不必再鄙視自己。
我們有許多創傷來自別人:父母、師長、嫉妒我們的人、表裡不一的人。因此教父們提出忠告,人應該與自己的創傷和好,而且要發現疾病的核心。我應該在自己的創傷中發現自己被壓抑的需求、童年受傷的經驗,從這些受傷中認識基督,讓祂觸碰我的痛處,治癒我的病根。教父認為,疾病是通往真理之路的一個機會。我不該擺脫疾病,而是藉著疾病發現,什麼在我內生活、我個人的使命是什麼、我以什麼方式認識天主,並為祂作證。
當我受到別人不義的對待時,我們常常想到的是要如何報復。教父的回答是祈禱。祈禱讓人看到這種態度的後果,也讓人想到,我們在所有事上都依靠天主的仁慈及照顧。
對於罪過,我們不是為自己辯解,就是責怪自己,然後我們會被自責啃噬,並判斷自己、貶低自己。教父提供了另一種方法處理罪過:「一個人在犯罪之時就坦承說:我犯了罪,立刻便能平靜下來。」因為自責並不會帶來好處,只會削弱精力,讓我們只注意自己的罪。如果我們在天主面前承認自己犯了罪,就已經足夠。如果一直為自己的罪判斷自己,那便是抓住過去不放。追根究底,就是他內心隱藏著驕傲,他不能原諒自己沒有達到自認為的那般理想。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罪,但不該只專注於罪。相反的,我們應該將自己的罪呈到天主面前。天主的仁慈是多麼大,祂不只接納我們,連帶我們的罪也一起接納。教父也建議哭泣,這是很好的方式表達,為自己的罪感到悲傷,但同時也對天主的愛和仁慈感到喜樂。我的罪讓我經驗到天主的仁慈,它會成為生命的泉源,並成為自己以及與我相遇的人的祝福泉源。
教父有三種方式來處理思想和感覺:「反駁法」、「與思想對話」、和「對抗情慾」。在使用「反駁法」時,我們要先觀察並看透自己的思想和感覺。我們必須察覺,這些思想和感覺對我們有無好處,是否會在我們實現自我及祈禱的路上造成阻礙。當我們知道它阻礙我們前進時,我們就應朝它丟擲憤怒的言詞。憤怒會驅走癱瘓我們和阻礙我們的那些感覺,使我們能夠自由去想我們自己願意想的事,並能夠祈禱。
教父提出了以下的方式:1. 先探查自己的思想;2. 以天主的話去切斷負面感覺;3. 與自己的內心正極接觸;4. 反覆咀嚼同樣的聖經經句 ,直到不只是心靈,甚至連肉體都被這經句所滲透並轉化。藉著天主聖言,天主能在我內運作,並使我接觸到祂所賜給我的正面力量。但不能以此方法當作萬靈丹,因為深入我們的思想和感覺,常比用聖經經句去驅走那些想法、感覺重要得多。
許多想法和感覺會一再浮現在我們腦海中,即使我們禁止,它就會在我們完全不想要它出現時襲擊我們。這時利用正面詞句去驅走它們已無意義,而是必須面對它們。首要任務是,準確地研究並分析這些想法。
另外還有怨恨的情緒,怨恨是一種推力,它不是壞事。它會催迫我們脫免別人的掌控,並為自己建立一個能夠在其中生活的空間。但若怨恨是一種長期的感覺,它就會毀滅我們。壓抑怨恨並不能解放我們不去怨恨,相反的,我們必須從中淬取正面的推力,才能免於怨恨。
「與思想對話的方法」是,1.反覆思索這個思想,徹底的想,「想到底」的做法。當我們徹底思考自己的渴望和需求時,我們早晚總會觸著天主,祂會滿足我們的願望和需求。不是與願望切割就會進步,而是徹底的思考它,它終會引領我們到達天主本身。2.允許思想和情緒出現,尤其是憤怒、生氣和恐懼。如果我不禁止我自己生氣,而是允許它出現,它就會逐漸消失,也許還會讓我去諒解引我發怒的對象。允許恐懼出來尤其重要。有時即以聖經中充滿信賴的經句來克服恐懼。在恐懼的背後,常是隱藏著「超人」的形象,我們認為自己應該符合這個形象。因此,謙卑也是面對恐懼的方法,藉著謙卑,我接受自己人性的一面,允許自己可以丟臉、出醜,允許自己感到害怕及沒有安全感。正是如此,我才能從恐懼中解脫。
在「對抗情慾」方面,教父提供許多對抗情慾的方法。首先,我們必須要辨認自己最主要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接著,我們必須計畫自己苦行的路程。教父們提出在面對心神不定時、高漲的性慾時、性情暴躁特別不安時、悲傷、消沈……等等各種情況時,有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
作者提出,靈修父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引領人認識耶穌基督,也就是將人帶上默觀的道路,因為默觀能真正地治療生命的創傷和傷害,在默觀中,我們脫離問題的層次,全心專注於天主。這樣的全心專注於我們的內在空間,幫助我們忘掉原本的願望、需求、生氣、悲傷、創傷、傷害、貪求、驕傲等,只專注於這個完全寂靜、只有天主居住的空間。因此默觀並不是幫助我們尋求辦法來解決問題,而是放棄尋求解決的方法,為的是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找到天主本身,只有祂才能賜給我們真正的安寧與平安。這是用信仰去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父們提醒人們,我們無法解決各種問題、無法掩飾傷口,但我們的無能卻可以成為一個跳板,讓我們能夠真正走向通往天主的道路,並在天主內找到平安。教父認為,默觀將我們與天主緊緊連結,可使負面情緒沒有可容身之處,我們也從我們的需求當中得到解放。
默觀引領我們超越需求和感覺的層次。在默觀中會有一個空間,在這裡面,我們可以得到休息和養傷,而且不會感到痛苦,這是一個完全健康的空間。我們的創傷引領我們到這寂靜的空間尋求治療,而不只是尋求更好處理創傷的方法。因此,真正的治療方法是默觀,消除創傷帶給我們的負面認同。默觀是進入靈魂深處的路程,天主就居住在我們的靈魂內,在這路程的空間內,天主將我們從一切監禁我們的事物中解放出來。只有在默觀中,我們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痊癒。
肆、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的創傷通常來自被壓抑或不被承認的需要,以及對生活、對與我們相處生活的人、或對天主抱持過度要求和過高期望,我們的潛意識中一直在要求天主給我們一個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生活。教父們所提供的方法,是我們能用來面對過去生命創傷的方法。最主要的任務在於,去探究創傷的根本原因,並發現自己生命的原始傷害、原始創傷。
在輔導的路上,隱修士談到了所有的心靈動向、所有的情慾,他們在還沒有心理學時,就已經發展出各種心理學方法。靈修輔導引人進入默觀,是為了要與天主相遇,與天主的愛合一。
作者清楚地區分出古代教父們的靈修輔導內涵與現代意義下的輔導意義不同,重新讓讀者審視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並且在最後清楚地表達出,當我們透過苦行和祈禱,完全地被天主的愛所滲透時,我們就會過著義德的生活,也會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是重要的不是要停留在天主的旨意上,重要的是要找到天主,為了這個目的,不要中止、不要放棄,因為天主本身就已足夠。
作者以本書幫助讀者,重新認識古代教父,藉由作者豐富的學養,深入淺出地舉出教父們在靈修輔導上的重要精神與特色,幫助現代的諮商輔導者重新審視自己的使命與態度,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