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古倫神父,《生命終點的盼望─生命與死亡的藝術》
*去年一年,經歷了親愛的神師,一位生活團團員朋友,親愛的外婆三位至親好友的去世,在10月時交出了這篇書評,我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不少的安慰,他們先我們到天主那裡,帶著我與他們共有的美好回憶,在天國為我祈禱,提醒我在失望、難過時,要記得仰望上主,他們在天鄉等待我們與他們再聚首,讓我再次有動力努力地在這世上好好地活著,直到離世的那一天。
*本文發表於《哲學與文化》第39卷12期,2012年12月號。
作者:古倫神父(Anselm Grün)
書名:《生命終點的盼望─生命與死亡的藝術》(Was kommt nach dem Tod? Die
Kunst zu leben und zu sterben)
譯者:鄭玉英
出版者: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初版三刷
古倫神父是德國當代最受歡迎的心理與靈修輔導,出產眾多著作,內容包含廣泛。本書從靈性的角度出發,透過作者提出的問題,開始對生命終點反思,從各種角度看待人類生命死亡這件嚴肅之事,並以宗教的角度提出人如何能在盼望中活著,作者試圖告訴大家,死亡並不可怕,每個人都可以在盼望中死去。
壹、從思考問題開始
在東方社會中,死亡議題是最不討人喜愛的話題之一,古倫神父特別在本書一開始,寫了一篇給台灣讀者的話,向不太愛討論死亡話題的台灣人開門見山地說明,死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整個人一生中都是在為死亡做調整與準備。因此古倫神父邀請讀者默想思考,他提出四個問題,請讀者認真地面對死亡問題;拋開恐懼,以期待的心接受死亡與死亡所帶來的一切;想想自己在死亡中有何希望;而自己是否能為所愛的人、周遭的人在生前或死後留下什麼影響或祝福。
貳、真正地面對悲傷
每個人大都是從失去親人或好友開始接觸到死亡,當親人已逝,活著的人懷著悲傷繼續生活,但悲傷常常如此巨大,大到讓人不願面對而選擇逃避不談,但又在無可預期之時,它卻如排山倒海般地襲擊我們的身心。古倫神父從靈性的角度來看悲傷議題,他不要我們忽視別離之痛,相信耶穌戰勝死亡而且復活了,就是為了要幫助我們克服悲傷。
或許會有人覺得被去世的人所遺棄,不能再和去世的人說話,不能擁抱他,都再再使人痛心萬分。如果我們將自己的感覺切割,害怕自己被悲傷打倒,那麼悲傷就很容易轉變成憂鬱症,只有自己允許自己悲傷,悲傷也才能被治癒。古倫神父提出了轉化各種悲傷反應的過程,有些人會有之前所說的被遺棄感,也有感恩之情,但很多時候是憤怒,責怪去世者、責怪天主,有時也會摻雜著去世者對我們傷害的經驗;有時會有罪惡感,認為自己對死去的人愛得不夠,甚至在去世者死前與他衝突,都會造成我們的罪惡感,神父希望能幫助讀者,把自己的種種情緒藉由舒發、與天主和好,才能真正地原諒去世的人,也將自己的罪惡感埋葬起來,並原諒自己。
透過真正地面對悲傷,才能與去世的人、與自己、與天主建立新的關係,並且在彌撒與祈禱中經驗與過世者同在,以整理墓地表達對去世的愛。
參、思考死亡
古倫神父邀請大家思考,「人死後會怎樣?」,古倫神父邀請大家以從容的態度面對自己必定會死這件事,並且在現在認真生活,那麼也就能面對自己的生命本質了。要幫助人談論死亡和永恆的生命,首先先從「人類的心靈」來看死亡。
本章從心理學的角度開始提出榮格的思想,榮格認為,當中年人願意帶著生命去死亡的人,才能保持著活力,而有些人要反抗死亡的必然性,則只能活潑地回想自己年輕的時代,但卻無法與當下保持活力的關係。雖然榮格不打算證明有死後生命,但他認為,仍是要把死亡視為生命意義的實現與生命根本的目的,才比較能符合人類普遍的心靈。榮格從心電感應的現象看到,心靈並不受時空範疇的約束,雖然看似無法證明,但卻可以象徵性地描繪出永恆的範疇。心理學可說是鼓勵我們去信任自己心靈深處的概念,因為我們的心靈知道,死亡並非一切的結束,而是還有另一種範疇的生命形式。雖然古倫神父不完全贊同榮格的思想,但藉由榮格卻可看到我們的心靈對永恆生命自有一番想法。
接續著心理學的層面,古倫神父以「生命哲學」的角度來看死亡,他舉出相當多的神哲學家的看法,如拉勒(Karl Rahner,1904-1984)、柏夫(Leonardo Boff,1938-)、包羅斯(Ladislaus Boros1927-1981)、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馬賽爾(Gabriel Marcel,1889-1973)、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1225-1274)以及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1927-)─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神學觀,主要以拉勒、包羅斯和拉辛格的觀點為主軸,讓讀者了解,一方面人可以用理智去思索死亡的奧祕、靈魂不死、被天主喚醒等課題,但是另一方面也明白顯示了,沒有任何活人可以自始自終地經歷過死亡並向人分享。人的觀點總是有限的,因此古倫神父認為,我們只能靠圖像來接近那不可言喻、無法形容的事─死亡。
肆、從聖經的圖像探討死亡與永生
古倫神父花了相當長的篇幅在討論聖經中的圖像,這些圖像含有治癒的能力
,幫助我們真誠地面對心靈的真相、認真地對待在心靈深處對死亡的恐懼,並且轉化這份恐懼,甚至喚起心中的渴望,強化我們對永恆生命的盼望。
神父從耶穌臨死前的告別辭開始,將耶穌藉由自己的死亡,為我們準備一個死後的居所,與天主同在,並住在天主內,這是每個人的渴望。這個詮釋也適用於連結我們與去世的人,他們的死亡把我們的一部分帶到永恆的住處,我們一起分享過的一切,都經由他們的死亡,一起被帶到耶穌與去世的人為我們準備的住所那裡。
從〈若望福音〉的拉匝祿的故事(若11:1-44)可看到福音作者若望要表達的是,生命與相信是一樣的,只有相信的人,才是真正的活著,聽到耶穌的話並確相信的人,就擁有永恆的生命;而且相信的人是活在與天主的關係中,在死後,與天主的關係將更清澈純淨,那時我們的雙眼將被完全開啟,我們會看見天主,以及與我們同樣死去並住在天主內的那些人的本質。這就代表了我們與天主建立了新關係,體驗到真正的永恆生命。
耶穌曾講了一個被天使放在亞巴郎懷裡的拉匝祿的故事(路16:19-31),這故事中有兩個圖像,第一個是天使帶著我們跨越死亡的門檻,這可安慰我們在潛意識中對死亡感到恐懼的部分;第二個圖像是在亞巴郎的身邊,這使我們有永遠在天主愛中受呵護的圖像。天主教的殯葬彌撒中有一首歌「願天使引領你進入天國」就是以這圖像做的詮釋,並且天堂是由天使相伴進入。
福音作者路加描述耶穌死亡時有兩位強盜相伴,因右邊強盜的悔改,耶穌告訴右邊的強盜:「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路23:43),這段話幫助我們看到,除非我們有最後的悔改,否則耶穌將不會邀請我們進入到祂的國度中。
古倫神父還舉了不少聖經的例子,如〈宗徒大事錄7:55-56〉、〈默示錄21:2-5、15-23〉…等,描述天主充分天主的的榮光,天上的耶路撒冷城是何等美妙,這給人一種安全感,只有符合天主意圖、實現了天主為他們所造的樣貌的人才能進去。
最後古倫神父用禮儀中常用的禱詞「上主,求禰賜給他們永遠的安息,並以永恆的光輝照耀他們。」做為此部分的結束,第一個圖像是,我們祝福去世的人,願他在死後達到圓滿的狀態,與天主一同發現,即使許多事還是支離破碎的,但這一切如同原來的樣子,一切都很好;我們也祝福他進入與天主更深地合一的動態的愛之中。另一個圖像是照耀亡著的光輝,因為人常不由自主地將死亡與黑暗聯想在一起;我們祝福亡者在天主的光輝中明白自己的生活,釐清到目前為止為他仍不清楚的事,願他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不圓滿都成為亮光,並祝福他的一切都被天主的光和愛所滲透。
伍、盼望在神學、生活、死亡過程的內涵
本書的後半部,都在探究「盼望」,聖經提供了對死亡的觀點,也讓盼望有了充足的背景,而神學則使用這些聖經的圖像系統性地討論了相關死亡與死後的內容。
首先討論審判,古倫神父列舉了聖經中有關審判的經文:瑪25:31-46、默18:6-7,以及不少音樂家做的安魂曲,他引用福克斯(Ottmar Fuchs,1945-)的看法,若沒有審判,就不可能有正義。審判是一幅必要的圖像,以回應我們在這世界中所受到的痛苦與不公義。神父認為,審判的意思應是依照天主的標準被矯正;而審判的目的是為了拯救罪人。因此我們就必須忍受一種張力:一方面我們渴望犯罪者不要凌駕於受害者之上而且惡有惡報,另一方面則是對天主的仁慈抱著希望,相信天主的仁慈會勝過所有的罪責。我們都具有這兩種身份:犯罪者與受害者,我們以真實的自己呈現在天主的仁慈與愛中時,相信自己能被天主的標準矯正和扶起。但福克斯還認為,審判之後,犯罪者的痛苦不會被遺忘,而是會被當做這個被救贖者最後充滿愛的記憶。
其次是煉獄,聖經中只有在瑪加伯書12:42-45中提到一些「中間狀態」。基督新教學者大都不願承認煉獄理論,因聖經沒有明言;但近期有一些新教神學家能夠理解「死後淨化」說法。古倫神父認為煉獄是一幅與天主相遇的圖像,呈現出我們與慈愛的天主在相遇時所感受到的那種痛改之痛,不過是超出時間和空間的計算方式,所以亦不能完全形容人死後與天主相遇的奧祕。因此古倫神父用包羅斯與拉辛格的神學看法,煉獄其實就是與基督相遇,基督本身就是那股審判的火,而且會轉化人,使我們變得與基督相似,成為沒有雜質的形體、永恆福樂的容器。而我們為亡者代禱,是因為我們的愛沒有死亡做為界線,我們對他們的陪伴是超越死亡的,陪伴亡者進入天主的路,並信任亡者會選擇天主。我們為亡者的祈禱、彌撒的禮儀經文、念「天主經/主禱文」,都與亡者連結,與他們同在,和他們一起向天主祈求。
第三是地獄的觀點,耶穌一再提到地獄,有些地方是為了要警告我們(瑪25:30),有些時候是為了要保護我們,並提醒我們要張開雙眼認真生活(路13:27-28),有些則是指死後等著我們的地獄(路13:24)。在地獄裡,人可以發現自己有什麼能力,但是卻將自己封鎖起來,他便苦無活出這些潛力,這在耶穌說的比喻,財主在地獄受折磨,看到拉匝祿在亞巴郎懷裡時已明顯說明(路16:19-31)。在許多宗教與文化裡,都有地獄的圖像,在今日談論地獄需要注意,一方面需提防把地獄談得無關緊要,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地獄講得使人產生恐懼因此受到創傷。不是天主要把人丟在地獄裡,而是人在死亡時封鎖自己、拒絕天主的拯救,就是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地獄;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天主的愛能戰勝罪人最後的邪惡並撬開他的心,使他能獻身於天主,但這撬開的過程並不是毫無痛苦,就像在討論煉獄時一樣。
第四是討論天堂,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可說,在天堂裡,一切最深的渴望都會被永遠地滿足。古倫神父引用克爾(Medard Kehl,1942-)與拉辛格的神學看法,認為天堂是天主本身,與耶穌基督視為一體。在天上,我們將與基督合一,在基督裡面,也包含了與其他人一起共處,並一起成為祂的肢體。這是「被實現的愛」,我們自己無法給予,只有從天主那獲得,因此辛拉格用神學觀點定義天堂為:「人的本質與上帝的本質相互接觸。」不過人不會變成天主,在天堂造物主與受造物的差異仍然存在,我們是被接納到天主裡面,我們會在天主內成為不斷與基督相似的人。
古倫神父還討論其他相關的神學論題,例如「肉體與靈魂同被接納到天上」、「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14:6)」、「主再來臨和最後審判」以及與新教觀點非常不同的「與亡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祭拜祖先的問題」和「從基督宗教看祭拜祖先」等論題,這些討論都提供給目前華人社會了解如何以基督宗教的觀點看待這些問題,希望能化解原先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進而使更多華人了解耶穌已勝過死亡而復活,帶給我們及亡者真正的救贖,希望祂的愛能觸動每一個人。
在第五章則鼓勵人們要在盼望中生活著,活出天主創造人原初的樣貌,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世界綻放出光彩來。免得最後我們沒有活出自己的生命而茫茫然地站在原地、自怨自哀。神父提醒讀者,對看不見的事物抱持希望,不會誤導我們忽略自己對世界的責任,相反的,這希望會使我們更堅強,讓我們為世界的正義與和平努力,並為活出自己而努力。我們要好好思索死亡,這是為了不斷地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才能真正地活在當下,以全部的感官去生活。
最後,古倫神父再次提醒我們,當我們在跨越死亡的大門時,我們是由天使帶領我們進入,我們並不孤單,我們是被其他人的愛、被耶穌基督的愛包圍著。神父也給臨終關懷者一些實用的建議,我們懷抱著希望陪伴臨終者,並且幫助家屬以合適的方式和臨終者道別,及至親友去世,如何對死去親友紀念,並陪伴他們走過悲傷幽谷。因為天主已藉著耶穌基督,親自賜給我們許多美好的盼望,讓我們能與自己的死亡和好,而且不畏懼死亡地活在這世上。
陸、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這本書將相關的心理、哲學、聖經和神學內容深入淺出的介紹,使讀者以主題式的方式了解生命、死亡與死後的議題。最重要的是,古倫神父企圖幫助讀者,將聖經與靈修傳統所呈現出來的美好、充滿希望的圖像嵌入心中,使我們將潛意識深處對死亡的恐懼去除、理性辯論無法排除或轉化的恐懼也除掉。並且幫助讀者體會到藉著耶穌基督,天主已賜給我們祝福和盼望,與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和諧共處,並因此使我們幸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大的盼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